第133章 太子就为了来拿几本书……(第2/3页)

可李承乾好似没听到他的话一般:“就借几日,待我看完便差人送还,可行?”

一双眼睛分外明亮,态度坚决。

王八郎能怎么办,只能扯了扯嘴角:“不过几本书罢了,莫说借,殿下若喜欢,送予殿下便是。”

李承乾将书本一抄,心满意足,笑嘻嘻告辞离去。

唯剩王八郎王九娘一头雾水。

“八哥,太子这是什么意思?”

要说今儿这天气能放风筝有可能,但风筝能飞那么高,断了线还一路掉到他们宅子里就有点过于巧合了。况且如果真的只是巧合,李承乾拿了风筝就该走,而不是这么个发展。

这点王九娘明白,王八郎也明白,但他同样猜不透,目光扫向原本放着书籍现在已经空了的桌案:“总不会是故意来拿几本书吧?”

就算是世上难得的珍品孤本也不值当一国太子干这种事,更何况是些对皇家而言算得上普通的书籍?

王九娘王八郎对视一眼,更加迷糊了。

另一边的李承乾却十分高兴,将书籍随后丢到一边,又风风火火去监督施工了。

半个月后,“房子”落成,李承乾又花费了十来日将所有书籍整箱整箱运进去,按照不同分类摆放列柜,然后挂上门口由李世民亲题的牌匾——《皇家图书馆》,并宣布规则。

图书馆内藏书千万,不论四书五经、还是地域志异、亦或算学医术,应有尽有,且全部对外开放。只需是大唐子民,都可入内查看,也可借阅回家。

于馆中阅读者,需遵守馆中事项,譬如保持安静、不得寻衅滋事、不得涂抹毁坏书籍等;借阅归家需留存押金,若无银钱抵押,可用物品,物品也无,户籍亦可。但一次不得借阅超过三本,每本不得超过三日。同样的也不可涂抹损毁,若不慎损坏,需照价赔偿。

凡借阅书籍,都可自行誊抄留本,到期前将原本归还即可。若要在馆内抄录也行,可以自带笔墨纸砚,亦可在馆内商店购买。

此事一出,全民哗然。最为欣喜的便是读书人。

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书。他们为何会在世家“提醒”之后诸多顾虑,也是因为书。

他们有聪明才智有刻苦勤奋,靠自己的努力已有所学,但他们寻常能接触到的不过是普通书籍,许多典藏珍本,许多深奥学识,他们是接触不到的。这些东西都在高门士族的手里。

诚然高门士族不只有崔卢郑王,但现今唯有此四家声望最高,底蕴最厚。所以他们不得不再三思量,踌躇犹疑。然而现在他们不用了。

对比一下,世家自傲底蕴,利用他们的向学之心来威胁。可皇家呢?皇家放出了所有藏书,不论是寻常书籍,还是深奥孤本,全都刊印,供众所阅。

两厢比较,高下立见。

众人本就偏向皇家的心越发朝皇家倾斜,更有人直接将心里话说出来,刚巧被李承乾听到,摇头道:“不能这么说,高门士族何其多,几家所为不代表诸家所为。世家枝叶繁茂,旁系林立,有纨绔不肖的,也有心系于民的。

“旁人如何,我不清楚,但太原王家的王八郎就很好。这图书馆中还有几本难得书籍是他捐赠,我才能得以刊印呢。”

所有人愣住:“王家?太原王家?”

李承乾肯定:“对。”

“哦,难怪了。此前说崔卢郑王如何,但崔氏郑氏行事确实恶劣,卢家也多有不当之处,可王家却是没传出什么不正之事,偶尔那么两件,也最多是子弟纨绔,没有伤害他人之举。”

由此,人们对太原王家渐渐改观。但这点却并没有让王八郎王九娘感到高兴,反而面色大变,神色惊悚起来。二人好容易逃脱前来交好赔礼的人,匆匆离开,第一时间门便是提笔研磨,传信回家。

********

世家再聚。

哗啦。

“东宫太子好厉害的手笔。图书馆,竟然是图书馆!谁能想到他建的‘房子’竟是图书馆。他居然搜罗了所有藏书以作刊印。”

“据长安来信,皇家图书馆地方不小,书架林立,其中藏书浩如烟海。这么多书不是短期内能刊印出来的。从皇家的《氏族志》出台,从针对我们的话本说书流传开始至今不过三个月,这点时间门远远不够。”

“东宫辖下有崇文馆。崇文馆成立之初便不仅仅是教导馆内学子,还承接整理校队宫中藏书之事。”

众人深吸一口气。也就是说,这件事在崇文馆建立之初,圣人以及太子就在规划了。而崇文馆是何时成立的?贞观初年。至今已有五年。

五年,圣人与太子用了五年的时间门来布局。一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釜底抽薪之计。

“太子公然说出世家与世家,子弟与子弟需分开来看,如此,我们之前准备的东西,许多都用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