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北疆铁闸,长安一狗(第2/3页)

你特么这是转换概念,当老夫是棒槌吗?

张焕刚想起身辩驳,杨松成淡淡的道:“老夫今年的俸禄,一钱不取!”

国家困难啊!

看看,户部尚书都把俸禄给捐了。

那么,你北疆官吏有什么资格委屈?

这才是撒手锏。

一招就让张焕哑口无言。

国丈,还没老。

随即继续商议事儿。

礼部尚书朱伟起身禀告,“陛下,今年该封赏的臣子名册已经准备好了。”

皇帝淡淡的道:“回头朕审阅。”

“是。”

皇帝逢年过节都会赏赐权贵重臣,以及宗室。

而且手笔很大。

什么北疆的钱粮,若是那些赏赐省下来……

张焕每年都能拿到这几笔赏赐,以往还有些愉悦,可此刻却木然。

不到庙堂之高,你就无法综合审视这个天下。

你的格局和眼光就会受限。

关键是,皇帝不只是逢年过节赏赐人,平日里也是大手大脚的。

就说贵妃的两个姐姐,就是靠着皇帝的赏赐,在长安成为顶级权贵。

其中大姐梁月更是豪奢,时常和人斗富,一掷千金毫不动容。

此事告一段落,就在众人以为今日议事结束时,郑琦起身。

“陛下,吏部出缺一个侍郎。”

罗才微微蹙眉。

吏部出缺一个侍郎,此事正在商议中。

而且,这事儿和刑部没关系,郑琦怎地突然开口?

“哦!”皇帝仿佛不知晓此事,“吏部乃要地,不可轻忽,诸卿,可有人选?”

皇帝姿态很高。

但罗才却绷紧了神经。

这等事儿皇帝要么直接抛出自己的人选,要么就默然不表态,等待臣子们说完了,他再来总结。

这是想推举谁来接任吏部侍郎之职?

吏部权重,掌握着天下官吏的官帽子,一个评语能惠人,一个评语能毁人。

罗才仔细想了想,把皇帝可能的几个人选盘算了一番,觉得还能控制局面。

于是,他就笑了笑。

郑琦看了他一眼,“陛下,陈州刺史杨玄南征立下大功,年少有为,行事沉稳。陛下曾说可惜此子资历太浅,否则便该重用。

如此,臣以为当让他四处任职,丰富履历才是。臣建言由杨玄来接任吏部侍郎。”

张焕愕然。

罗才霍然起身,“此言差矣!”

“哦!”郑琦微笑,“罗尚书难道觉着杨玄不能胜任吗?”

“非也!”罗才说道:“杨玄胜任与否不说,北疆直面北辽,陈州直面三大部,更有潭州在后。

这些年陈州一直稳固,靠的便是主官得力。前任刘擎稳重,故而守成有余。

杨玄去了陈州后,多了进取心,于是灭瓦谢,更是能压制三大部。此人文武全才……”

郑琦插嘴,“既然文武全才,更该进六部历练。履历丰满后,就能大用。”

罗才说道:“这话不对。”

“哦!为何不对?”

“一人有才,不但要看他擅长什么,还得看当今局势。所谓知人善用,要量才而用,更要因地制宜!”

罗才目光炯炯,一股杨玄若是在,定然会惊呼一声‘专家’的气息弥漫开来。

“当今大唐之患在于北辽,在此之前,一切都当退避。”

这话没人能反驳。

但罗才显得有些怅然,杨松成见了,知晓他想的是什么。

大唐最大的问题不是外敌,而是自己。

权贵们盘剥不休,贪婪,疯狂兼并土地。

皇帝不思朝政,靠着制衡来维系自己的权威。

若是国内的问题能解决,北辽,那是事吗?

杨松成嘴角微微翘起,心想罗才以直言不讳闻名,但在这个问题上依旧不敢冒犯皇帝。

指责国内的问题,就是指责皇帝昏聩!

这个话,罗才不敢说!

罗才深吸一口气,“杨玄在北疆多年,治理地方得力。就说太平县,原先乃是流放地,破败不堪,可在他接任县令一职后,太平就变了。如今,人称塞外小江南。

到了陈州后,陈州这两年的变化老夫也看在眼里,郑尚书可知晓吗?”

郑琦还真不知道,微微摇头。

罗才说道:“喜人!”

杨玄治下的陈州,局面喜人!

“这样的能员,老夫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周遵微微一笑,心想女婿竟然能令苛刻的罗才赞不绝口,可见能力出众。

郑琦说道:“既然是能员,更该重用才是。”

“老夫说过,大唐的大敌乃是北辽,能员该用于何处?自然该用于最迫切之地。

杨玄在北疆,内,治理有方,外,能抵御强敌,这样的能员,放在北疆便是一道铁闸,是一头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