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3页)

“玉米之类的农作物,只能靠种子栽种,但红薯藤却可以扦插。今年农庄收获的红薯藤我都收起来好好保存来,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用。就算旧的红薯藤不能用,当年新发出来的红薯藤,必然是能用的……”

姚春给大家细细的讲述了一下红薯扦插种植的方法,然后说道:“明年各县都要扦插的方法种植,不用等后年,明年咱们就能迎来一次大丰收。”

“红薯亩产一千多斤呢,一亩地的产量能抵三亩地,明年的红薯的产量再低,那也是大丰收。”

“大丰收才好啊,等我姜国人肥马壮,就是动手的好时机。”

姚春描绘的未来的收获景象,把诸位大臣整得五迷三道的,嘴都没合上过。

等隆重的介绍完红薯,姚春又开始拉玉米出场,“红薯的种植挑地,但玉米却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而且它非常耐旱,产量同样不低……”

若只看姜国,偶尔还有个风调雨顺的时候,但放眼全天下,这天灾就没断过。

陈冬治水,减少了水灾带来的伤害,旱灾同样也能缓一缓,但雪灾、蝗灾之类的灾害,在诸国经常发生。

今年姜国的日子还算好过,可郑国运气却不是那么好,发生了雪灾。

“好不容易今年君臣没内斗,好好修路了,老天爷却蹦出来拦路,这是不想让郑国的百姓过好日子啊。”碰上这样的情况,连姜蓁都觉得是不是郑王的运气不好,倒霉到影响国运了。

【可能这就叫,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郑王就只能跟人斗,与天斗就直接摆烂了。】

同样作为君王,姜蓁替郑王解释了两句,“也不算摆烂吧。就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方法处理,以前姜国也是这么处理天灾的。”

【记起来了,当初水灾的时候,姜大头也是直接不管,让老百姓自己进山里找吃的。救灾的主旨就是,不让灾民到处跑。朝廷唯一出血地方,就是第二年的粮种。】

【水灾不管,还能进山里找吃的,雪灾咋办啊?大冷的天,会把人冻死饿死的。】

【各国朝廷会这样,都是因为资源有限,如果他们粮仓里面的粮食多得快溢出来了,应该也不会这么无情。人口也是各国君王很看重的东西。以后姜国可不会这样。】

【也不知道郑国那边普及火炕没有。】

【大雪把人的房子都能压塌,火炕能抵什么用。】

庶民家中还是茅草房居多,房梁根本就承受不住太大的重量,雪灾一来就完蛋。

郑国的消息,姜蓁也就是稍微关注一下,并没有特别注意,觉得郑王肯定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但没过多久,姜国就听到了郑国有人造反。

由受灾地区的官员带头,领着灾民差点打到了郑国都邑,一路上抢了不少贵族的粮仓。

再细细一打听,这位带头造反的官员,还是当初参加过殿试的学生,被郑王挖墙脚挖回去做官的。

人家确实抱着回报乡里的目的回去的,认真的教县内的百姓采用新的耕种方式,推广高价买来的姜国棉花种子,在县内办农庄和作坊。

但雪灾一来,让他以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不说,想朝廷寻求帮助,朝廷却置之不理。

他都和县内的百姓培养出感情了,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去死,所以干脆利落的带着人去抢贵族的粮食。

【就说雪灾不管不行吧。这又冷又饿的,谁受得了啊?】

【郑国军队好像有点菜啊,让人直接打到都邑来了。】

【之前郑国的战斗力就不行,郑王和君王大臣内斗,伤了郑国元气,打不过那群抱着必死之心的灾民,应该挺正常的。】

论诸国的战斗力,郑国一直是垫底的那一批,只是以前郑国的读书人多,才显得它逼格高,但现在读书人都跑姜国来了,郑国无论文武,都没拿得出手的了。

【我记得儒家之前来投靠阿蓁的时候,还跟阿蓁吹牛来着,说郑国这么多年,没有一个谋反的君侯,如今这不就来了吗?】

【郑王这不是撤了很多儒家的人,换了自己人上去吗?郑王自己作的吧。】

【确实挺活该的,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反他不是应该的吗?】

直播间的人虽然同情郑国的百姓,但却对他们的造反不抱任何期待,虽然他们也希望灾民能够成功,给郑王一个教训。

但郑王不是昏庸到家的人,郑国也还有些家底,想把郑王从王位上拉下来,难度还是挺大的。

姜国离得太远,鞭长莫及,只能远远的看热闹,并不能帮上什么忙。

可带头造反的那位科举生,知道情况不对,非常干脆的就对那群百姓说道:“我得跑路了,再不跑就会被郑王抓住了。我这次要去姜国避避风头。你们手里也有粮食和过冬的东西了,也赶紧找个地方躲一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