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2/3页)

“你别怕——”

沂王说到一半顿住,他觉得兰宜根本没有畏惧。

乱刚起时,她或有不安,可当这一切成为定局来到眼前,她比之前到府求助的那些官员都镇静。

他已经很熟悉她,但有时仍会惊异,她怎会有这样的心志。

“是不是有本王在,你就什么都不怕?”他忍不住问。

兰宜顿了一下。

那倒真不是。

这次民变的最终结果对她来说也是未知的,但即便如此,最坏不过再去做鬼,或者做不成,那就化成尘土飞烟,当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她的担忧忐忑就都消失了。

在她读过不多的诗书里,有一句是人生如逆旅,令她印象深刻,她如今的心境大抵如是了。

但沂王想象如斯——

令她一时不好回答。

不用她答,沂王看出来了,脸色有点黑沉,但不知为何他有点习惯了这种碰冷钉子的感觉,竟也不怎么生气,只是唇角勾起冷笑,伸指点了点她。

而后他没空多说,出门赶往城楼。

五天内,守城兵丁与城外乱民打了两仗,两次都胜,但于大局无补。

因为乱民的数量实在太多了。

之前几个县城的成功经验给了他们信心,这些乱民已见过血,举起的屠刀不会轻易放下,被打散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又重新聚起来,且经过两次交锋,乱民中有眼力锐利之人看出城中防备不足,更加不肯放过这座肥羊了。

好一点的消息是这些乱民毕竟在围城上还有欠缺,调集城外卫所及向周边州府求援的公文都寻到机会成功送了出去,青州城墙高大厚实,一时也攻不进来,接下来重要的就是守住城门等待援兵了。

府城内开始出现小小的混乱。

粮食价格翻了两倍,蔬菜肉食也水涨船高。这是不可避免的,暂时也不算大问题,只要援兵到了,擒住匪首,打败乱民,物价就会降回来了。

但援兵迟迟未至。

粮食价格翻上三倍,并继续往上涨,每天粮铺还没开门时,来买粮的百姓就已排了长长的队伍,甚至有抢着打起来的。

斥候回报,原来周边县府也并不太平,有的被青州这边的情况吓到了,直接关城门独善其身,有的则也生了乱子,各地管自己都来不及,谁舍得分兵给青州。

熬了近半个月,青州知府再度来求,沂王府作为大户代表,开仓放了一波粮。

来领粮的百姓们大多默默,因为这时候乱民冲着沂王府来的消息也传进城了,匪首甚至让人喊话,开城门,他们只奔沂王府而去,不伤普通百姓。

沂王府这么多年在青州未有恶名,这次却一下连累了全城。

在府门外主管放粮的一个外院主事连日劳累,眼下做着好事又受脸色,气不过,当着百姓队伍说了两句气话,结果原本忍耐的百姓也忍不住了,跟他吵起来,眼看要出乱子,门房飞跑进去报了窦太监。

沂王这半个月一直在城楼上,既观察城外局势,他的存在也给守军信心,晚上都不怎么回府,王府里外一直是窦太监忙碌,他一听这事,头又疼又大:“怎么回事——还嫌不够乱,还添乱!”

报信的门房也委屈:“不怪张主事,那些来领粮的个个拉着脸,倒像我们欠了他们钱一样。”

王府奴仆平日再受规矩约束,出门在外都受人尊重讨好,什么时候挨过这份气。

窦太监皱紧眉,那换个人去放粮,也不见得就能太太平平,可粮又不能不放,沂王府平日受青州百姓供养,这个要紧时候不馈还,沂王回来不会听那些解释,只会觉得他们办差不力。

窦太监左思右想:“你等一等,咱家去禀报王妃娘娘。”

兰宜在内院,听了没多考虑:“那我去吧。”

窦太监吓一跳:“娘娘千金之躯——”

他其实都没指望兰宜出什么主意,只是这等事又不值得报去城楼上惊动沂王,他只好先报来内院试试。

“我多带几个人,没事。”

兰宜已起身,让见素拿来斗篷披上,之后她帷帽也没拿,就向外走去。

窦太监慌乱里不知如何是好,下意识先奔到头里去安排仆从。

簇拥兰宜的队伍渐渐壮大,一行十来人刚行到府门前时,就听见外面传来的争吵声。

“要不是你们,反贼也不会来青州。”

“就是,我们也不用遭这个罪——”

“反贼又不是我们王爷养出来的!再说,王爷现在还在城楼上,你们有良心没有!”

兰宜没再听下去,笼了下斗篷,径直踏出朱门去。

窦太监连忙走到侧边替她开路,尖利喝道:“都别吵了,王妃娘娘驾到——!”

这一声十分有效,王府这边的人顿时闭了嘴,百姓之中也出现了片刻的怔愣。

兰宜往前行了几步,站到堆叠的粮袋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