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3/4页)

那或许她可以——

兰宜打消了刚起的念头,没有用,圣旨已下,不可转圜,她若节外生枝,只会将自己的处境变糟,到时候,她还能不能有出府的自由就难说了。

她缓缓摇头:“没有。”

话音落时,沂王眼神微微眯起,向她望过来,轻颔了下首,像施与纡尊降贵的赞赏。

兰宜心中一哂。

这个劳什子夫人硬摊派到了她头上,她拒绝不了,那么从今日起,救命之恩和胁迫之仇就抵消掉了,一切从头算起。

张太监冷眼旁观,适时开口道:“王爷,您遇刺的信送到宫里,皇上大怒,立即就要派人来,您说要自己追查,又说已经有了线索,皇上才忍下了,到底几日都没睡踏实。太子也很是担心您。”

沂王一边听着,一边摩挲手腕,不知听到了哪一句,忽然顿了顿,眼神垂下。

张太监收住话语,顺着他的目光一看,惊呼了一声:“哎呦,您这手——?是不是那刺客伤的?”

沂王将手腕内侧的伤处掩盖下去,简单否认:“新弄的,一点小伤,不碍事。”

他没有细说的意思,张太监不好追问,只得道:“您千金贵体,可得小心些。”

沂王点头:“请大监回禀父皇和太子殿下,本王已经伤愈无事了。”

张太监应声:“是,您一片孝心,不愿皇上担忧,老奴省得。”

又道,“只是太子殿下和您手足情深,火气下不去,青州知府锁拿进京以后,皇上将差事交给了太子,太子亲自坐镇大理寺,那罪官却甚是嘴硬,动了大刑也不肯招认,只说后宅看守不严,方叫刺客躲了进去。太子殿下以为供词有疑,不可尽信,但刺客死无对证,没法再出面指认,也让太子无可奈何了。”

兰宜微惊。

她之前只知青州知府闭门写请罪奏本,杨文煦因此未能见他,不想后续发展如此。

亲王遇刺,果然非同小可。

沂王口气轻描淡写:“本王的护卫手重了些。抓捕时,那刺客负隅顽抗,回来受审又嘴硬,本王恼怒之下,命人用刑,才抽了几鞭子,人就不行了。传医正也没救得回来。”

他不笑时天然有严酷形貌,看上去就很像会将人犯拷打至死,出口的话也是相匹配的无情:“可惜都没来得及问出点什么,白浪费了本王的功夫。”

张太监听得聚精会神,跟着扼腕叹息:“可惜了。太子还叮嘱老奴,想从您这得点线索呢。”

沂王垂目:“太子殿下费心了。本王与那刺客素不相识,不知他为何要来往本王香炉里下药,被本王发现后,更铤而行凶,砸破本王脑袋——”

兰宜忍不住看了他一眼。

她砸的那两下,原来都叫安到刺客头上去了。沂王的谎编得倒是流畅,而刺客已死,既不能指认幕后之人,也不能再指认他了。

“罢了。”沂王厌烦般皱了皱眉,“人既然已经死了,本王这口气也算出了,也懒得再追究什么了,再惊扰地方,就是本王的不是了。”

“王爷最是知礼。”张太监忙夸赞起来,“皇上提起王爷来,都一直赞誉有加,说王爷为人持重,又清静大度,当为天下藩王表率,比太子——”

他倏地打住,呵呵干笑了一声。

沂王好似没有听见,低头拨弄茶盏,荡开杯沿上浮的两三根嫩小茶芽。

张太监也转为无事,另起话头道:“所以您忽然请旨要纳夫人,皇上才稀罕得很,特派了老奴来传旨呢。”

沂王抬眼:“她受了本王的牵连,那刺客行刺不成,逃出去后胡编乱造,使她污了名声,不为夫家所容,本王不得不心生——”

与张太监的一番对答中,他一直没有看过兰宜,此时终于又扫过来一眼,吐出两个字来:“怜悯。”

张太监的目光随之跟了过去,他是内侍,又是奉了皇命来的,多看两眼女眷不为越礼。

而后笑道:“王爷容老奴说句大胆的话,没见夫人前,老奴都心生纳闷,不知怎样的绝色让王爷动了凡心,见了夫人后,方知是老奴见识短了。”

他说到这里时,就住口不语,非常有分寸,该夸的又全夸了,不愧是在御前行走的大太监。

兰宜对此无动于衷,只是端起茶盏,抿了口茶。

早起梳妆时,因为在镜台前坐了好久,重生以来,她第一次认真看清了自己的模样。

说实话,她有点意外。

脸苍白,唇淡红,眉目倦怠,神情冷漠,这样子聚合而成的竟不是她以为的枯槁形容,而是一张红颜。

薄命红颜。

伤病的缘故,令她看上去就年寿不永。

兰宜觉得无所谓,她什么模样都不要紧,总之,沂王对她不是见色起意。

因为她已经有点知道,沂王为什么要强纳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