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第2/3页)

无论是粉丝还是路人都毫不怀疑,只要修心继续呆在娱乐圈,各种金杯影帝都将成为他的囊中之物。他还极有可能带着C国已经颓靡的影业重新冲向世界。

可惜这样的修心竟然是佛子……

这世上最意难平的事情就是“本可以”。修心如果还留在娱乐圈本可以创造一个传奇的……

影厅里一谈到这个话题就间或传来几声抽泣。这个影院里本身就有不少是为了去清水寺看修心结果却求路无门的粉丝。

在或是对剧情的讨论中,又或是粉丝的哭喊中,荆晖显得分外格格不入。

他看上去冷静沉着,像是只是看了一部最普通的电影。

但实际上他一离开影院就直接打郁习电话叫助理给他买了一处清水寺山脚下的地产。

一直以来,修心在荆晖眼中都是鲜活的,可是荆晖看修心也是始终蒙着一层深厚的滤镜。

这使得他偶尔也会忘记修心即便再如何完美,他也是一个人。

只要是人,就会因为受伤而流血。

只要是人,就会因为孤独而寂寞。

只要是人,就会有欲|望,生存的欲望、生理的欲|望,归属与爱的欲|望。

修心他也会喜欢吃蛋糕、喜欢旅游、喜欢尝试任何新奇的东西。他也很乐意与朋友相处、广结善缘。

可是修心入了佛门以后就要舍弃这些东西,虽然这是修心自己的选择,但是荆晖细细想来却感受到了一股密密麻麻的心疼。

荆晖愿意尊重修心的任何决定,但是他在看完《影》后却也想一直陪在修心的身边。

即便修心不想见他或是把他当成一个过路人,荆晖也想守在修心的山门前,只为了见他一面,然后给他带一块甜品、和他说说这人间的趣事。

他愿意成为一个信徒,像修心守着青灯古佛一样地守着修心,偶尔为他带去一丝凡间烟火。

山上的修心不知道,有一个人擅自做主地做下了守护他一生的决定。他只是在梵音之中又跪在了内殿的团蒲之上。

了凡欣慰地看着他,拿起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禅杖,想要将其移交到修心的手上。

可是在他将手中禅杖递出时,修心却迟迟没有伸出他的手。

大德和尚们面面相觑,不解修心这是何意。

然后他们就看到修心抬头看着了凡和他身后的菩萨像问道:“师父,佛祖为何成佛?”

了凡一愣,片刻后看向修心柔和地回复道:“佛组感众生皆苦于是立地成佛。”

“佛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是否皆为脱离苦海求往生极乐?”

“是。”

“‘佛’字为一苦一乐写成,立于苦、求其乐。怎奈世事都苦乐相依,是以佛曰‘空’,空者无我无他,也便无苦无乐。可师父,为何您未曾放下佛门、放下清水寺?这些与您何尝不是累赘?未放下便无谈‘空’,无谈佛心。”

修心这是在**裸地质问了凡,可是了凡却不恼,只是看着修心说:“佛子可知答案?”

“……佛曰‘世事无常’,可有舍才有得,有拿起才有放下,有入世才有出世。师父令弟子下山入世为求历练出世,可其实出世亦是为了入世。”

听着修心的话,了凡欣慰地笑了笑:“想来佛子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

菩萨像前,修心毅然叩首:“弟子欲修大乘佛法、行菩萨道,请师父和诸位长老授弟子菩萨戒。”

寺中清净无杂音,修心的声音径直传到了所有僧人的耳中。

本来专心默念经文的僧人们有的忍不住睁开了他们的双眼,只因这佛门中僧人少有受菩萨戒者。

所谓僧人本也是常人剃了度才成了和尚。

除了自小长在佛门的小沙弥以外,普通人为何出家?

刚刚修心和了凡的话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外乎一个“苦”字。

人间如苦海,出身苦、工作苦、交友苦,没东西吃有嘴馋和饥饿的苦,享受了美食有减肥和没钱的苦;没人爱有孤独寂寞的苦,有了爱人有争吵和磨合的苦。

人在这苦海沉浮是为了什么?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于是有人落发出家。

普通僧人持戒律不是为了别的,正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戒一时的欢愉享长久的宁静。

好似常人也是如此。有许多人知恋爱甜蜜,但是他们知道除了甜蜜以外,恋爱、婚姻同时还会伴随着无数的痛苦。所以他们选择了放弃一时的“**”选择单身以求安宁。

这行的便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修己身为己乐,讲究出世。

而大乘佛法不然,大乘佛法讲的是舍己身为普度众生,讲究入世。

如观自在菩萨,行的便是大乘佛法。其束发修行,有三十二法相,以入世渡人为己任。

大乘佛法以小乘佛法为基础,可不遵守寻常戒律,如金刚亦可开杀戒。但同时这就与常人修佛之心相背离,是以少有寻常僧人会受菩萨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