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3/6页)

余思雅翻开本子一页一页看了起来,发现供销社卖的衣服款式不是很多,最主要的款式是背心、短裤、衬衣、长裤等,还有少量的裙子,倒是布的种类比较多。因为这会儿很多人还习惯自己买布回去量体裁衣,所以布的销量往往会比成衣更大。

仔细对比了一下,余思雅发现,供销社的几个主打款式跟清河鸭服装厂其实有重叠。尤其是男装,不像女款多变,就那么几个款式,变不出太多的花样。

他们卖的这几个款式,百货公司应该也有,不过百货公司的成衣款式要多一些,有些档次和价格也要高一些。

合上本子后,余思雅笑着林红旗说:“林秘书,辛苦了。”

林红旗得了表扬,脸都红了:“余总,你过奖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你的本子先放我这儿,我还有点用,用完了再还给你。”余思雅扬起本子说。

林红旗自然没有意见。

余思雅收起了本子,又问:“丁厂长这几天打过电话来吗?”

“没有。”林红旗摇头。

余思雅想了一下,拿起电话打了过去,问他:“丁厂长,这阵子百货公司那边的销量怎么样?”

提起这个,丁舜就喜气洋洋:“余总,这销量越来越好了,隔几天他们就要来拿一次货,现在一天平均每个百货公司都能卖三四千的量。其中最好卖的是的确良的衬衣、裙子和裤子,纯棉的背心销量倒是一般。”

余思雅将几个好卖的款记录下来,一对比,发现这也是供销社铺得最多的货。她又问了一下单价:“一件的确良的衬衣,我们卖多少钱?”

等丁舜报了价之后,余思雅发现,同样的衬衣他们竟然比供销社便宜一块钱一件。

估计百货公司也是这个价,难怪他们的衣服在市场上这么畅销呢!都是的确良的衣服,价格还差这么大,换谁都会买便宜的。

为了求证这一点,余思雅带着林红旗去了一趟第二百货公司,让林红旗去看看第二百货公司卖的的确良衬衣是不是跟供销社一样。

很快,林红旗就回来了:“余总,是一样的,都是省服装厂生产的。”

还真是,看来百货公司和供销社的很多进货渠道都是一样的。余思雅单独找老熟人刘芳芳了解了情况:“芳芳,这件衬衣跟咱们的款式差不多,为什么贵这么多?”

一件衬衣也就几块钱,贵一块,这个价格差距可不小,难怪随着天气的升温,清河鸭的衣服越来越好卖了呢。

刘芳芳笑着说:“余总,你手上这件是的确良纱卡材质的,你们服装厂的衬衣采用的是的确良府绸这种材质。虽然都是的确良,但还是有差别,的确良纱卡太薄了,也没府绸好看,而且一米要贵六毛钱,所以大家肯定更喜欢的确良府绸做的衣服,便宜又耐穿,还美观。”

余思雅两辈子都没怎么接触过服装产业,她长大那会儿,的确良已经差不多退出了服装市场。现在服装厂也是丁舜在管,她很少去,确实对衣服的材质不了解,也不清楚风靡七八十年代的的确良还有好几种不同的细分品类。

“这样啊?那为什么你们不进的确良府绸做的衣服呢?”余思雅纳闷地问道。明明这个材质的衣服更便宜,更受欢迎。

刘芳芳家里就是百货公司的,从小在这个系统长大,亲戚也有在纺织厂工作的,倒是知道一点内情。她瞅了瞅四周,见没人,悄悄对余思雅说:“余总,其实生产府绸没有难度,只要稍微将生产纱卡的机器改造一下就可以了。只是纱卡的产值比府绸高,如果都改成去生产府绸,那厂子里的产值就会减少,工厂评不上先进,工人们也就没了奖金。大家自然更愿意生产纱卡,工厂生产了,我们就必须得收购,服装厂那边也必须要按照每年的指标从纺织厂进货。这么多布拿回去总不能都丢了吧?只得生产,反正,市面上的府绸不多,大家买不到,就只能买纱卡的衣服了。”

余思雅……

难怪清河鸭的服装卖得这么火热呢!他们的布料不少是从沪市采购的,丁舜应该也清楚这里面的内情。他们是村里的集体企业,不受计划控制,采购什么,卖什么,都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能比其他单位灵活许多,而且自负盈亏,也没有采购指标,销量只能靠自己,肯定要选受欢迎的布料。

“谢谢你,我明白了。”余思雅跟刘芳芳道了谢,离开了第二百货公司,心情很复杂。

这种逆市场,反着来的情况,肯定不可能长久,应该很快就会改变。不过这倒是他们的机会。

余思雅又多了点信心能说服供销社。

不过为了再给自己增加点砝码,下午她去了服装厂,让丁舜安排工人对目前最畅销的几个款式的服装做了细微的改动,然后单独生产了几件,并在衣服的后领子上贴了个小标签“供销社特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