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2/6页)

梅书记也知道这点,但他今天来就是跟余思雅谈工作,见黎市长的,进去坐着听附近几个闻风而动跑过来的公社书记拍马屁有什么意思。

“不用了,咱们随便走,我看看你们公社的变化!”

他都这么说了,余思雅也不好拒绝,便对冯主席说:“麻烦冯主席在这边接待客人,我陪梅书记在附近转转。”

冯主席乐呵呵地说:“好,这边我看着就行。”

余思雅便带着梅书记和胡秘书出了门。

清河鸭养殖场旁边就是农田,得益于养殖场的大量鸭粪做肥料,农田里的玉米杆子长得格外粗壮,叶子绿油油的,一看就生长得很好。

梅书记一边看一边说:“你们公社今年的粮食又要丰收啊,这一路走过来,我看庄稼都长得很旺盛。”

余思雅笑着说:“可不是,今年雨水好,又有咱们养殖场的肥料打底,社员的积极性还提了上去,只要下半年没什么大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肯定比去年还高。”

梅书记点头,背着手边观察边说:“上个月,市里组织了学习考察,我们也去看了其他县的庄稼,普遍不如咱们县长得好。”

余思雅了然:“他们肥料不够吧。”

粮食的丰收除了解放农村生产力,还跟种子技术、化肥的大量运用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关。

化肥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我国目前工业不发达,化肥还没法满足全国农民的需求,目前种地大量使用的还是农家肥。辰山县自去年起建了这么多养殖场,每天产生的鸭粪就是个庞大的数字,这些鸭粪经过发酵腐熟制成了农家肥,大量运用在各公社的田里,土地肥沃了,庄稼的长势自然就好了。

其他县可没有他们这么多的天然农家肥可以用。

梅书记点头:“没错,去年光盯着将生产落实到各个大队去了,没怎么关注肥料这一块。没想到,养殖场还是咱们辰山县粮食增产的大功臣之一。”

学习考察回来后,梅书记意识到了各养殖场在辰山县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当月就开了会,不但鼓励各养殖场加大养殖规模,而且也公布了每年留30%的净利润给各公社建自己的厂子或是社员分红,以提高各公社的积极性。

余思雅也知道这点,笑道:“还得谢谢梅书记,自从你上个月开完了会后,咱们养殖场这边购买小鸭子的数量剧增,孵化车间都忙不过来,李厂长又赶紧去购买了几台孵化器回来。”

“忙不过来是好事啊,就怕没事干。”梅书记感叹了一句,留意到四周房子的变化,“才几个月没来,你们公社好像多了不少新房子。”

他斜前面就有两栋新建的砖瓦房,黑瓦红砖在一众茅草屋中鹤立鸡群。他上回来这一片都还是茅草屋呢。

余思雅循着他的视线望过去:“是啊,估计是家里有了点余钱,想改善家里的居住环境吧。”

梅书记忍不住感概:“似乎每次来你们公社都会有新的变化。”

余思雅也有这种感觉,她每次回来,公社都会有细微的变化,就像一张灰扑扑的彩布上逐渐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让整个画卷变得波澜壮阔了许多。她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会越来越明显。

两人沿着清河鸭一路走到公社。

公社也有了变化,除了以前就有的供销社、肉联厂这些单位,路边还多了摆摊的人,有农民卖自留地里的小菜,还有人卖腊肉、腊鱼。最显眼的莫过于一个二十来岁的妇女背着孩子在卖衣服,摊位上摆放着几十件衣服,料子款式都很一般,但胜在便宜,一两三块钱一件的衬衣,长裤,非常受欢迎,摊子面前挤满了人。这些应该是乡下的裁缝自己做的衣服,没有标签。

余思雅和梅书记远远的看着,看了好一会儿。

良久,梅书记才说:“自从政策松动后,各地摆摊的人都多了起来,不止乡下,县里也是这样。你在省城,发现了这个变化吗?”

余思雅摸了摸鼻子:“梅书记,我弟弟就在省城摆摊卖瓜子,听说现在偷偷摆摊的人很多。”

梅书记哈哈大笑起来:“香香瓜子是吧?少年人不错啊,大手笔,捐了24000,不愧是咱们辰山县的好儿郎,什么时候也让我尝尝你们的香香瓜子?”

余思雅笑道:“下次我给你带点回来,梅书记尝尝,看看有没有给咱们辰山县长脸。”

两人就摆摊又聊到了目前正在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政策的变化让很多老干部的思维跟不上,也让很多人不确定,这个步子到底要迈多大,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余思雅也不好说太多前瞻性的东西,只是委婉地表达了一个意思,中央对外发布的政策肯定是经过各种研讨和深思熟虑的,不可能朝令夕改,大家要相信中央,相信政策,胆子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