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3/6页)

这话虽然有一定的玩笑成分,但却一点都不假,冯主席不就是个很好的先例吗?

冯主席也赞道:“我就没见过比余总更能干的年轻人。”

小李也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当初要不是跟着余思雅干,他还是个公社的小干事。不过今天他不止是来报喜的,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

“冯主席,你别光顾着高兴啊,你看看,年后四个养殖场的购买鸭苗记录,每个养殖场就增加了一千两千只的,咱们又要开第三个食品门市部,以后这点鸭子肯定供应不上。没鸭子,咱们厂子里也没法生产啊。”

冯主席看了看数据,有些发愁:“哎,这些养殖场咋回事,我嘴皮子都说破了,动员来动员去,结果就增加这么点鸭子?他们去年也不是没挣到钱,怎么就这么保守呢?”

位置相同,王书记倒是更能理解这些书记的想法:“可能是担心步子迈得太大,万一出什么乱子,没法收拾吧。毕竟稳定第一!”

反正也能赚钱,增加数量也不过是多赚点的事。而且养殖场赚了钱,也是躺在公家的账目上,公社干部们也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动用这些钱的,去年梅书记要求大家拿出来通了电,今年的意思应该是要将这些钱用于修路建学校之类的。

拿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加上全县开养殖场的公社这么多,有他们红云公社出色的成绩在面前,将这些公社压得死死的,他们再使劲儿也越不过清河鸭这座大山,也就注定了他们哪怕干得不错,也很难进入上面的眼。久而久之,很多人就产生了惰性,将就着办,也没太大的进取心,所以对冯主席提出的扩大养殖规模反应平平。

对他们这些人来说,成绩不成绩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出错。

冯主席也是从公社书记过来的,被王书记这么一说,顿时明白了这些公社书记的心思。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这么下去不行,我得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小李有点不抱希望,去年开会的时候不还刺激了一把这些书记吗?他们集团人人有奖,最普通的工人都拿了不少钱,这些公社书记却只有一张奖状和毛巾,可有什么用?

“余总的意思是,如果鸭子的数量提不上去,就去外面想办法。”

冯主席拧起了眉头:“外面?省城吗?还是别的什么地方?”

小李摇头:“这就不知道了,具体的余总也没说。电话里她挺生气的,咱们厂子一直承诺,养多少鸭子收多少,鸭苗是咱们的车子统一调配送过去的,卖的时候也是咱们上门去拉回来的,每次都是当天就把钱结给了他们,从来没拖欠过他们的款子。现在咱们还研发出了饲料,他们就只管出地方,出人养就是,几乎不用费脑子都能挣钱,结果这些公社还是不积极。”

提起这个,冯主席都生气:“本来就是,小余这气生得应该的。这些个公社书记,只看到了咱们清河鸭发展得有多快,有多好,但也不想想,咱们为这个厂子付出了多少心血,尤其是余总,一年到头就没休息过。不行,这个情况我得向梅书记反应反应!”

小李吓了一跳:“可是,可是余总说以后她跟梅书记解释。”

冯主席瞥了他一眼:“你懂什么,有的话余总不适合说,也不适合出面,还是我这个老同志更合适。”

好吧,过去冯主席是他的领导,现在还是他的领导,领导说了算,小李不吱吉了。

王书记看到这一幕,笑了笑说:“冯主席出面确实更合适,余总这人太耿直了,而且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无所不能,什么问题到她那儿都不是问题的感觉。这样固然让大家都对她本人、对厂子有信心,但有些事就不适合她去做了。冯主席更合适出去卖个惨,抱怨抱怨之类的,回头这话传到各公社书记耳朵里,他们也怨不了余总。”

冯主席笑着点头:“就是这个理,小李啊,你这人就是太老实太实诚了,还要跟王书记好好学习啊。”

小李赶紧表示:“冯主席你说得有道理,我还有很多不足,要向你们学习。”

王书记连忙摆手:“冯主席说笑了,咱们都是一起干革命的好同志,大家相互学习,将咱们红云公社建设得更好。对了,李厂长,医院的建设提上日程了吗?”

比起厂子里的事,王书记更关心这个,毕竟钱虽然是清河鸭集团出的,但这也是红云公社实打实的成绩。以后去了县里,他们公社就是除了县医院外唯一的医院了,多有面子?

小李笑道:“余总刚才打电话还问了我这个事呢,她催促我建快点,医生的事她去找。王书记,我特意过来就是想跟你商量商量医院具体建在哪里?”

这块地还得公社批,所以肯定得王书记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