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第3/6页)

晒谷场是公用的,还有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院子做晒场,粮食在收获的过程中,带上点石子和小泥块这种事并不鲜见。饲养员们也都是农村出身,经常在家晒粮食的,正常的量,她们根本不会这样反映。

小李也意识到了这点,气得心肝疼:“这个刘姐,看起来老实,原来是最不老实的。”

“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是与不是,咱们去验证一番就知道了。”余思雅喜欢用实事说话。

她和小李重新来到仓库,这儿有两个民兵守着,其余的人跟着周部长去办事了。

余思雅说:“麻烦这位民兵大哥拖一袋发霉的粮食出来。”

两个民兵进门拉了一个袋子出来。

小李招手,叫来几个生产线上的工人:“你们将袋子打开,粮食铺在地上,把里面的石子、泥块都挑出来,放进这个竹筐里。”

工人们立即蹲下身忙和了起来。

路过的其他工人诧异地看着这一幕,不知道这是要干嘛,但瞧两位干部都一脸沉色也意识到大事不秒了,走回去跟相熟的人说了这事。

不多时,厂子里大部分人都知道仓库外面发生的事了,还有些人刻意找机会路过这边看看是什么情况。

余思雅装作没看见,这件事她本来就要搞得人尽皆知,让他们提前知道也不是什么坏事。

过了十几分钟,在六七个人的努力下,这袋粮食里的石子、泥土和玉米秆都挑了出来,放在竹筐里。

余思雅吩咐工人:“去拿个称过来称一下,这些杂物有多重。”

工人拿了称过来,称了一下,去掉竹筐的重量后报了个数字:“余厂长,石子、泥块和玉米秆有1.8斤。”

余思雅看着竹筐里分量不小的杂物,轻嗤道:“六七十斤的袋子里就有快两斤的杂物,以比较沉的石子和泥块居多,夹杂着几小段玉米秆,玉米还没晒干,要是再去除掉水分,只怕得少个七八斤吧,真是好算计。”

周部长回来就听到这话,皱着眉问余思雅:“什么好算计?”

余思雅指了指竹筐里面的石子、泥块和玉米秆:“这些都是从玉米中挑出来的,一袋子里面就有这么多杂物。”

周部长虽然是干部,可家里也种了庄稼,农忙的时候他也要帮着干活,一看这么多的石子泥块就知道不正常,当即气得脸都绿:“狗东西,坑蒙拐骗到自己人头上了!”

“查得怎么样了?”余思雅无视了周部长的愤怒,冷静地问道。

周部长说:“我已经让民兵去把最近卖玉米的这批社员都请过来了,一会儿人都到了。”

余思雅点头,又说:“杨会计,把以往的收购账册都拿过来。”

碰了个灰头土脸的杨会计赶紧去将账册找了出来,抱着过来递给余思雅。

余思雅没接:“你查一查,以往收购社员的粮食,有哪些袋子比别的袋子明显要重,将人的名字圈出来。”

杨会计恍然大悟,懊恼地拍了一下额头:“是我工作疏忽了,我这就查。”

乡下人装粮食的袋子主要是两种,一种是麻袋,一种是装过化肥之类的蛇皮袋,能装的分量有限。按理来说,同样的袋子,每袋的分量应该相差不大才对。如果哪一家卖的粮食每袋都比别人家同样的沉个七八斤,这嫌疑就相当大。

果然,不一会儿,他就查出了几个名字,都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卖多余粮食给养殖场的。统计了一下,杨会计还发现,这几家卖的粮食最多,短短一年时间,每家都卖了好几千斤玉米、小麦给厂子里,算是厂子里的老客户了,所以平时大家也查得不严。

这就是人情社会的弊端。乡下人,祖祖辈辈世代居于此,沾亲带故的,都认识,随便一扯还能弄出点亲戚关系。

余思雅将杨会计圈出了名字的账本递给了周部长,凑到周部长耳朵旁悄悄说了两句。周部长点了点头,叫了几个民兵到一边,吩咐了几句,几个民兵连忙出去。

就在这时,民兵们也陆续将前阵子卖过玉米的社员带了过来,总共有11个人。

背着手,周部长扫了这些人一眼,然后让民兵将里面的粮食搬了出来,问这11个人:“你们自己认认,哪些是你们家卖给养殖场的粮食。”

11个人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吭声。这阵势,再傻的人也知道出了问题。

周部长眯起眼看着他们:“怎么,你们不动是吧?要让我一个一个人的叫?薛明辉,你先来,说说,这里那些粮食是你家的?”

叫薛明辉的是一个四十岁出头的男人,他连忙摇头:“不……周部长,这……这里面没有我家卖的粮食。”

周部长越过他,看向剩下的十个人:“你们呢?这里面也没你们家的玉米?”

十个人愣了下,有人摇头,接着其他人也跟着摇头,但只要细微观察,还是能发现,有几个人明显挺紧张的,额头上汗水直冒,不要太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