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第2/6页)

现在车子少,找人托运东西都得找关系,货车司机也往往用这赚点外快。余思雅自己也搭过好几回顺风车,对此没意见。并不是现在的人喜欢贪小便宜,主要还是运力不够,大家只能想各种法子搭便车。

“这种事你以后别告诉我了,我不知道。不过你老让潘永康他们给你搭东西,也不能不给人家好处,给钱他们看在我的面子上肯定不会要的。回头你给他们家小孩买点麦乳精或是新衣服、布料之类的吧,就说是你这个当大哥哥的送的。”余思雅提点他。

沈建东一点就通:“我明白了,嫂子,你放心吧,我会跟永康哥他们搞好关系的。”

反正卖瓜子是他的老本行了,这个生意成本也小,即便亏也亏不到哪儿去,余思雅也没多问:“好,要是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帮忙或是拿不定主意的,你跟嫂子讲。你还是个孩子呢,你哥不在,嫂子有义务和责任照顾你跟红英。”

他还差几个月才满15周岁,要到后世,那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初中生。但他自己乐意,他们做大人的也不好说太多。

安顿好了家里,开学的时间也到了。

次日,余思雅一早拿着录取通知书和公社开的证明去省大报道。

因为不是第一次来了,余思雅对省大比较熟,来过好几次了,不用人带就轻车熟路地找到了报道点,办理了入学手续。

这时候念大学有一点特别让后世人羡慕,不但不交学费,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省大的补贴是一个月18块钱的生活费,抵得上普通学徒工的工资,节省点的,这点钱够花了,个别甚至还能给家里攒几块钱回去。难怪那么多人挤破头也要上大学,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是天之骄子,上学不要钱,毕业包分工作,一上岗就是干部,结婚还包分房子。

报道完,余思雅提着行李去找宿舍。

这会儿的房子大多是灰扑扑的,宿舍也不例外,这一片都是六十年代的建筑,从两层到五层不等。

余思雅的宿舍在3栋210。她以为她已经是来得早的了,谁知道,还有人比她更早,推开门,她发现宿舍里已经来了一大半的同学。

宿舍只有十几个平方,四张木头做的上下床,下铺位置好的已经被先来的同学占据了。余思雅环顾了四周一圈,选定了左侧靠窗的位置,将手里的行李放了上去,然后笑着跟先来的五个同学打招呼:“你们好。”

“你好。”穿羊绒大衣,看起来有些时髦的女大学生眉眼弯弯地冲余思雅打招呼,目光带着好奇,“你就带这么点东西啊?”

余思雅笑着说:“是啊,还有些东西放别的地方了。”

旁边一个打扮朴素一点,看起来二十几岁的女人将自己的盆递了过来:“同学,你要不要擦一下床,有挺多灰尘的。”

“好,谢谢。”余思雅接过水盆去打了点水回来将床擦了一遍,然后铺上褥子和被子,几乎就差不多了。

不过东西还是太少了,她就带了两件衣服和床褥被子,其他的都没带过来。刚过完年,天气还比较冷,晚上盖这么点,恐怕会冷。

余思雅收拾好后,陆续又有两个同学来了,整个宿舍八个人就到齐了。

虽然同是大学生,但其实大家因为成长环境和人生遭遇的不同,明显分为好几波。其中最先跟余思雅说话的姑娘叫胡雪迎,青春俏丽,打扮时尚,家里条件明显很好,另一个叫白露的姑娘也是省城的,二十岁出头的样子,头上戴了一顶时尚的军绿色贝雷帽,据说是她当空姐的姐姐送她的,这两人凑在一块儿聊起了省城哪家百货公司的衣服最漂亮,是从沪市来的,还约好周末要一起去逛街。

刚才递盆子和抹布给余思雅的女人叫尤丽华是个知青,应该下乡好些年了,皮肤粗糙黑沉,看起来跟乡下妇女没多大区别,打扮得也很朴素,还有三个女同志跟她一样年纪看起来不小,似乎是从乡下来的,这四人明显似乎更谈得来。

另外一个年纪格外小,看样子只有十六七岁,应该是应届生,小脸圆乎乎的,眼睛单纯可爱。这姑娘叫崔梅,是本省另一个市的。

简单地介绍过身份后,也到了吃饭时间,胡雪迎高兴地说:“咱们一起去食堂吃饭吧。”

小姑娘很喜欢抱团,尤其是大家又是朝夕相处的室友,便一起出发了。

八个人一起去了食堂,有打肉的有打菜的,余思雅打了一碗米饭和一个莴笋炒肉丝、一个青菜。

等她找到桌子的时候,同寝的八个人已经坐好了,各自打了饭,有的人饭盒里有肉,有的打的就是素菜。

胡雪迎打了满满一饭盒,红烧肉,土豆烧鸡,没动筷子前,她热情地将饭盒推到桌子中间,招呼大家:“尝尝红烧肉和鸡肉,我还没碰过,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