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4/4页)

冯书记好笑:“你变着法子催我呢?耐心点,我们研究一下,只要是对公社有利,对人民百姓的生活有好处,咱们公社就会大力支持。”

“好,那我就不打扰冯书记了,等有消息了你派个人来通知我。”已经在冯书记这儿呆得够久了,余思雅站了起来,主动告辞。

冯书记这会儿的心思都在养殖场计划书上,没留她,摆了摆手:“好,我会尽快给你答复。”

余思雅点点头,踏着轻快的步子出了公社。

到了门口就看到沈建东和沈红英眼巴巴地站在路边,看到她,两个孩子两眼放光,立马扑了过来:“嫂子!”

余思雅笑看着他们:“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听说你在公社,就在这里等你,嫂子咱们回家吧,昨天周部长和冯书记带着好多民兵来把沈大江他们收拾了一顿,他们以后不敢再欺负我们了。”沈建东连大伯都不喊了,直呼其名。

余思雅弹了一下他的额头:“叫大伯,沈大江是你喊的吗?我知道你们讨厌他们,我也一样,但面子功夫要做好,叫他大伯也没关系,喊死了又不要咱们埋,嘴上说得好听不吃亏,不要让他们抓住了把柄,明白吗?”

“明白。”沈建东行了个军礼。

沈红英星星眼,崇拜地看着余思雅:“嫂子,你真厉害,文章都登在省报上了。“

“还有更厉害的,以后你们就知道了。”余思雅笑嘻嘻地卖了个关子。

以后怎样,沈红英不知道,她只惦记着眼前:“嫂子,我能看看报纸吗?”

余思雅点头:“当然可以,不过我还没收到样刊,再等等吧。”

“好,等看完了咱们用玻璃瓶子装起来,放在柜子里,免得弄坏了。”沈红英郑重其事地说。

搞得余思雅哭笑不得,一份报纸而已,弄得跟传家宝似的。

“走了,这事以后再说,先回家。”余思雅抬起手背挡住刺眼的阳光,招呼他们。

三人有说有笑地回到了村里。

一进村,余思雅就发现村里人看她的眼神不一样了,以前的轻视和嫉妒全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敬畏和恐惧。

看来昨天周部长那一通发作把这些人吓得不轻。

他们怎么想,余思雅不关心,只要他们不来惹她,找她麻烦就行。

三人在村民们复杂的目光下,高兴地回了家。等吃过午饭,沈红英缠着余思雅讲写作的过程和经验,沈建东则讲昨天沈大江沈老三哭爹喊娘的狼狈样子,还学沈老三求饶的哭喊,学得惟妙惟肖,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第二天,余思雅照旧没去上工,而且还带着沈红英和沈建东去了县城。

她打算去县城的书店找找有没有养殖方面的书。虽然她翻了不少报纸,也问养过鸭子的村民了解过养鸭的一些常识,但她到底没经验,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

沈红英和沈建东长这么大,只去过县城一次,这次听说能去,两人都高兴极了。

三人早早出发去公社搭上唯一的一趟客车去了县里,下车后直奔新华书店。余思雅让沈红英和沈建东各挑一本喜欢的书,她则直奔农林牧渔区域去了。

找了半天,可惜店里没有专门养鸭的科学书,余思雅最后只好买了一本家禽养殖办法。

买好书后,他们也没逗留,因为没票,在县里也买不了什么东西,饿着肚子逛街没意思,出了新华书店,在路边买了三根冰棍一人一根后,他们就打道回府了。

回到家,余思雅开始啃这本书,重点的地方做笔记。她打算以后请教一下有经验的村民,土办法跟科学办法相结合试试,路是人走出来的,养鸭的办法也是慢慢探索出来嘛。

于是清河村一队的村民们发现,余思雅自打从公社回来后,又开始整天闷在家里,都不出家门,也不知道在做什么。

莫非又是在写文章,打算投到报纸上?

就在大家私底下众说纷纭,胡乱猜测的时候,妇联的魏主任来了,并且带来了个惊人的消息:余思雅被调去妇联做干事,而且妇联准备贷款办个养殖场,在清河边养鸭,余思雅是负责人之一。

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恍恍惚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18岁的小寡妇一下子端上了铁饭碗,太出人意料了。

沈家和余家的人知道这个事,又是高兴又是忧愁。好消息是办养殖场肯定要请人,要是能进去,以后就是工人了,哪怕只是村办企业的工人好歹也是吃公粮,比当农民强啊。坏消息是他们本来是余思雅的娘家人、婆家人,比旁人有优势,可他们先前却把余思雅给得罪惨了。

现在别说指望余思雅给他们开后门,她能不给他们穿小鞋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