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秋分三候(第2/5页)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允许公子宝背地里密谋造他的反夺他的权?他如今没有处置公子宝,无非就是拿不准这事是公子宝的意思,还是周璨的意思而已。

公子宝,皇帝可以处理。李氏觉得,皇帝周珧担心的是,这事情是否牵扯到了周璨,因此李氏猜到,周珧大概还没想好该如何面对周璨夺他的权这个可能的事实。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后李氏作为旁观者,在这件事里看得反而比皇帝清楚,她认为,周珧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周璨夺权,因为,如果周璨想要夺他的权,当年他下旨拆散静娴公主和公子宝时,周璨就不会坐以待毙了。而如今一晃过去了这么多年,没道理当年周璨不在乎的东西,多年后反而又想要了!

所以谋反这事只是公子宝一人所为!也只能是他一人所为!

因此,李氏那三天连续找皇帝相谈的就是这事。她旁敲侧击,掰开揉碎将这事一层层分析出来,慢慢引导着皇帝,让他认识到谋反之事与静娴公主绝无关系!她甚至反复暗示皇帝,静娴会愿意看到‘你采纳公子宝的意见的’,因为那样会让她觉得你放下了对公子宝的偏见,你像公子宝一样认为哥儿是有资格称帝的。

而且,你采纳公子宝的意见好有很多好处,大臣们会觉得你宽容大肚,公子宝也会放松警惕,这样你搜集起他谋反的证据就会更容易些,而且,你要在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再将他通敌卖国的事情公之于众,这样就算你杀了他,百官们也不会想到你是因为他说了‘哥儿可为储君’,毕竟你都立了储君,接纳了他的意见,不可能反过来再因为这件事杀他。那么,所有人,包括静娴都只会认为,是公子宝真的通敌卖国了……

李氏潜移默化又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皇帝的思路,将皇帝的情绪一点点调动起来,让他做出了她想看到的决定——

公子宝必须死!

只有他死了,皇后李氏才能借此进一步激化周璨和周珧之间的矛盾。如果问,这个世上有谁能兵不血刃就将皇帝杀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周璨。但是这一点,她也在连续几日与周珧的议事中,不断地弱化、弱化再弱化,就像是催眠或洗脑一样,将这个隐患从周珧的脑海中抹掉、遮掩、埋藏了起来。

她让皇帝相信,就算公子宝死了,也不会影响他和静娴公主之间现有的关系。

不得不说,皇后李氏是真得有手段。

而这一次,李氏隐忍数十载,终于到了要利用周璨这把利刃的时候了。她要为自己的养子周斐琦某得帝位,她要亲眼看着周璨在周珧那颗冷硬的心上捅上一刀,给他一击毙命!

因为只有皇帝周珧死了,她的人生和周璨的人生才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后,她将涅槃重生,再无阴影。

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将建立在宝国公的鲜血之上。

宝国公之死的第二箭,也就是皇后李氏一箭三雕的最后一雕,便是要借清除反贼的名义,为周斐琦登基扫除异己势力,荡清一切障碍!!

这是李氏的剧本,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计划。如此复杂又层层递进,将人心玩弄得透彻淋漓,甚至李氏做到了将她自己的感情都剥离在外,在这个计划中,她的眼里只有她的目的,冷漠、冷酷、无情至极。这不要说是一个女人,就算是男子都少有人能做到这种地步。

可世间慧者何其多?

这一局,尽管精妙绝伦,却还存在一个漏洞,就是静娴公主的恨意指向。看出这一点是人,是当时只有十三岁的周斐琦。他那个时候可以说什么都听太后的,没有人知道他的灵魂是一个有着现代知识的成年人。因此,周斐琦看出了这点,并没有直接找到太后说明,而是在背地里默默地推了一把——

要让静娴公主恨先皇,而忽略李氏,那么宝国公死后的最大收益者绝对不能是李家的势力,那个人必须得是皇帝嫡系,是皇亲国戚最好。

因此那时候,外人眼里的半大小子,便偷偷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大皇子,以至于后来宝国公抄家灭门的直接操作者就成了刘妃的人,刘氏的娘家势力也是借着那个案子因立功被封赏,这才在周珧当政期间一跃成为整个平京城风头无二的权贵。

事实证明,周斐琦这步棋动得很有先见之明。

……

那一年的五月,周斐琦被封为太子,入主东宫。在他晋封大典举行的前一天晚上,还有言官在御书房长跪,企图规劝皇帝收回成命,再缓一缓册立东宫。然而,皇帝心意已决,听了两句就让侍卫将那言官给赶出了皇宫。

晋封大典的第二天晚上,周珧收到了一个锦盒,锦盒里是一面折扇。没有题字,但周珧拿着这面扇子的手却在抖,因为这扇子是从梨园送来的,虽然一句话没有,但其中含义却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