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二合一(第3/4页)

自此,大当家的冤屈也公之于众,许多人都为他和严丹枫感到可惜,敬他们是条好汉。

虞衡离开江南时,已经有说书先生将严丹枫和大当家之事编成一段传奇故事,在茶楼说与众人听。

和虞启昌一同回来的那些护卫也听了一耳朵,虞衡心下一动,便让护卫们乔装打扮一番,将这个故事交由京城的说书先生,让这个故事在京城迅速传开。

这会儿老百姓们的生活远不如后世精彩纷呈,京城百姓还好一点,毕竟京中高门大户多,传出来的消息也多,过不久就能有新的谈资可以说道说道。其他地方的百姓生活就更加简单了,一个故事,爷爷听了讲给孙子,孙子长大后再讲给他孙子听,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京城也许久没有新谈资了,冷不丁有了个新故事,还是集结了冤屈复仇等元素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听得人忽而义愤填膺,忽而泪落不止,听到最后贪官都被押进大牢进京听审,百姓们更是激动,“这样的狗官,必须砍头!”

“对!砍了他们的头!”

严丹枫和大当家本就是寻常百姓家出身,他们的故事,老百姓听着代入感极强,仿若被欺辱的人是自己一般,反应更加真实。没过几天,大街小巷就传遍了严丹枫等人的事迹,虞衡又让人透露出去,说是故事确有实事,故事中的贪官已经被靖安侯押解进京,正等着陛下发落。

百姓们顿时沸腾了,这些王八犊子居然还真像说书先生说的一样,也来京城了。

那必须让这帮混蛋遭报应!

景隆帝将廖兴平等人往天牢一扔,命三司会审。其他人也知道廖兴平等人这回肯定要掉脑袋,景隆帝信任他们才让他们任江南总督和提督,掌管这样富庶的鱼米之乡,他们平常那些心照不宣的进账,景隆帝都心知肚明,并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想到他们的胆子竟然越来越大,都敢把手伸到军饷上了。

景隆帝不由大怒,“你等这般行径,与卖国何异?如今百姓们都在议论此事,百官的清名何在?朕的颜面何存?”

说到这点时,景隆帝的目光不由往虞启昌身上扫了过去。京中流言,其他人查不出,他却是一清二楚,正是虞启昌家那个小儿子做的。就算有虞启昌出手为他遮掩,也瞒不过景隆帝的耳目。

原本景隆帝还有点生气来着,后来一想,朝中就该多一点这样正直的官员。靖安侯这个小儿子这回身处险境还能查明真相取得廖兴平等人的罪证,单是这一点,便胜过朝中半数官员了。真是后生可畏。

景隆帝眼神微动,明年便是乡试年,那小子学问很是不错,拿下了京城的小三元,也不知明年是否能拿个解元?

这么一想,景隆帝的思绪不由飘远了,回过神后当场夸了虞启昌一句,“你家那三小子虽然年少,但有勇有谋,胆识过人,不愧是武将之后。更难得的是,念书还挺有天分,比你当年可强多了,是个好苗子!朕等着明年听你向朕道喜。”

底下官员眼神微动,往常景隆帝随口一句话他们都在心里分析分析再分析,眼下景隆帝突然这般表态,众人立即将虞衡的地位再拔高了那么一丢丢,尤其是文官那边,有机会做主考官的,都把虞衡这个名字给记在心里。

陛下这言外之意,分明是对虞衡极其满意。他们录取时,也得顾虑一下。当然,要是虞衡实在考得太烂,他们也绝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去迎合陛下的心意的!文人,就该有这样的傲骨!

虞启昌心里那个美啊,瞅了底下排排跪的廖兴平等人,这才笑道:“这并不是那小子一人的功劳,他们一行五人都有功。”

提到这个,景隆帝就突然想起来虞衡还有个好朋友,之前有人还在太后面前提过来着,是谁呢?景隆帝微微皱眉,目光扫过一旁的承恩公,再一想太后,嗨呀,终于想起来了,是承恩公家那个体质怪异的儿子!

在承恩公期盼的目光之下,景隆帝缓缓颔首,赞赏道:“你家老五也很不错,明年也是武举之年,让他好好表现,别让朕失望。”

承恩公狂喜,“谢陛下夸奖,那小子现在正在家中勤练武艺,明年武举,定然不会让陛下失望!”

果然,把儿子和靖安侯的小儿子捆在一块儿还是有好处的,这不,陛下不就想起儿子了?承恩公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真是机智极了,恨不得再给自己点上三百六十个赞,看向虞启昌的目光也更为灼热。

虞启昌觉得承恩公的眼神怪肉麻的,忍不住嫌弃地看了一眼对方,又同情不已,算了,这家伙倒霉生了那样个坑爹的儿子,疯一点就疯一点吧。

景隆帝则满意地点头,“那就好!我大宣朝就该多一些这样不畏强权心怀正义的青年才俊。廖兴平、梁继先等人徇私枉法,贪污受贿,滥杀无辜,所犯罪行罄竹难书,即日斩首示众。他们族中之人,五代不许参加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