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清平岁月(59)三合一(第5/6页)

这事大姑爷倒是回去问了,后来琼姐儿才说:“……我家那小姑子被我婆婆惯坏了。这事传出去都丢人……是她想攀附高门,结果跟人家暗通款曲……那边怕是有意接近,她也就顺势接住了。康王府没声张,主动上门求亲,反倒是贺家欠了人家的人情……”

没地方说理去。

到了这份上,这亲事成不成的也就那样了。贺老爷子没把孙女直接送到庵堂里剪了头发做姑子,那是对这个姑娘最大的仁慈了。至于嫁出去以后……嫁出去了就能决定贺家的立场了?那绝对不会!

因此,贺家被康王府算计这事,瞧着吧,还是会有意无意的透漏出来的,得叫人知道,贺家是多无奈。

但这事对大局是没有影响的。

唯一因此而改变的,就是康王绝地起复,抖起来了。一心的大操大办起了万寿节。

银子从哪里来?

商家有的是!

路六爻坐在四爷的书房,“这康王也忒的大胆!出五万两银子,就能保证商家女进宫封得贵人。十万两银子,就保证叫商家女做大皇子的侧妃。这几天,拍着见康王的车马能把康王门前的路给堵的水泄不通。这么闹下去,还怎么得了?”

可这种事,一个心甘,一个情愿,谁拦的住。

唯一要操心的是,这万寿节,侯府得觐上点什么。

眼前这万寿节就在眼前了,四爷将桐桐准备的东西,什么抄写的佛经之类的东西,全给送到许家,叫许时忠代为呈上。至于金家,关门谢客!

宫宴肯定不去。

第一,作为侯爷的金匡病了,连床也起不了,话也说不了。

第二,作为世子的金伯仪是个美人灯,如今这不是天热嘛,所以中暑了,起不了身。

其他人,除了打仗着的金老二,身上都没官没爵的,没有进宫的必要。况且,金家上到老太太,下到一岁多的孩子,都在家给前方的金老二祈福呢。这个是在佛前许下的冤枉,得做七七四十九天,绝对不能打断。

躲了一个干净利索。

李昭并不知道寿宴办的到底有多大,只以为比往年大一些,除了宗室,再就是朝中的一二品大员。

谁知道康王是把能惊动的都惊动了。

什么戏班子杂耍班子,各种的金银玉器古玩字画,十分豪奢的往宫里搬。

不光是李昭这边,就是皇后那边,文氏这边,以及受宠的不受宠的躲在犄角旮旯的嫔妃,都得了人家的好处。

康王甚至还贴心的替大皇子太子和小公主预备了那边进献的寿礼,当真是再妥帖不过。

这些李昭并不清楚,还拿着册子,想着给谁体面。文氏就在边上,他还跟文氏商量,“宜安远,就不搅扰他了。不过得给老四体面,叫他带着他媳妇和几个孩子,进宫来吧。他大哥我是知道的,风一吹就倒了。如今天热,日头毒,就不叫他受罪了。”

文氏推了,“金家来不了!老太太做了个梦……金家在家祈福呢……”

李昭脸上的笑就收了一些,只有梦见的不吉,才要在家祈福。这种事,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淡淡的说了一声,“那也罢了……”跳过了金家。

正日子那一天,李昭坐在新造的龙椅上。这龙椅能抬着走,铜造的,外面是包了一层金。但这种高高在上的威严,真是久违了。

李昭今儿心情好,夸康王,“这次的差事办的好。”

大殿里山呼万岁,叫他很有些意气风发。

等君臣过了礼,一件一件的往上送寿礼。皇子皇女送的当真是件件都在李昭的心坎上。三个孩子,大的瘫了,两个小的还没断奶。这东西是谁操办的。

越发觉得康王体贴。

等到见到许时忠和贺家的贺礼,他的兴致全无。许时忠给送了一本据说是绝版的好书,里面记录的都是历史上所有明君的事迹,别管事迹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此时送出来,这劝诫的意思不言而喻。

到了贺家,贺家送了一本由贺相亲自抄写的一本先帝语录。先帝说过的话,做过的批示,捡了很多教训人的话抄录了下来。这是干什么?这是借着先帝的手教训我是吧?

等再看了由许时忠转交的金家的贺礼,李昭的脾气差点都压不住。

佛经?

什么意思?叫朕修身养性呗。

你们这是要什么吗?

边上要不是康王和文氏拉着,他当场能把这些东西甩到许时忠和贺相的脸上。

康王就打岔,“贺相到底是贺相,我往常梦见父皇,音容笑貌总在眼前。想起父皇当年的教导,常是泪湿衣衫。想着再用这些话训导儿孙,可零零碎碎的,竟不知道从何说起。贺相这个礼送的好!陛下,这书还得允臣誊抄才是。将来必定叫子孙后代,代代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