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军的北伐之路(第3/9页)

插句闲话:中国古代比不得今天,那时的妇女——除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即便在圣人的眼里也算不得生命,不需要尊重:上级奖励下级可以当作奖品、朋友之间可以作为相互赠送的礼物、大人物死了还可以当作殉葬品,所以,那时杀几个无辜女子算不得“擅杀”。

历史中的祖宗们就是这么残酷,就是这么不讲道理,这是作为儿孙后辈的今人没办法的事情,所以,我们也不必以今人的高尚来要求古人,李文忠那时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据载:

从此后众多不法士兵开始均栗奉法。

李文忠跟随邓愈、胡大海与张士诚作战时,曾经留守严州,当时张士诚水陆大军数万突至严州,李文忠则集中主力一战击败其陆军,却别出心裁将战场尸体一律砍头,装满了无数个木筏,顺流放下,结果张士诚水军见到,竟然被吓得连夜遁逃。

用死人脑袋吓走活人大军,李文忠机智可见一斑。

至正二十一年时,张士诚十万大军围攻诸全城,守将撑不住了,告急于李文忠,派去一路援军无济于事,诸全再请增援,李文忠却无兵可派了,灵机一动,便开始广布流言,大肆散布“主将邵荣兵五万、徐达兵五万,将于近日会集诸全。”

结果导致围城敌军将信将疑,连夜退军五里,而诸全城中的守将发觉了敌军开始胆怯,便趁势鼓噪而出,乘势追杀,诸全之围竟然就此而解。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李文忠率偏师攻杭州,杭州不战而降,李文忠入城前严明军纪:“擅入民居者死!” (见《明史·李文忠传》)。据载有一个士兵借了杭州居民一把斧子劈柴,便被立斩于军前,致使杭州一城军民凛然!——老孙觉得此举有些过了,借东西又不是偷盗,值得判死刑么?不过,也兴许查实了该犯是先“擅入民居”,后借得斧头,那就应该另说了。

好了,现在常遇春的“小北伐”大军之主、副将介绍已毕,战前形势也大体交代清楚,该说说具体战况了。

57

也速这次进兵接受了上次被明军“羞辱”的教训,对于下级送来的军事情报开始格外注意甄别了,但奉命进击通州、收复大都是皇帝交给的任务,就算是做样子也是必须做得真实可信,不然皇帝那里交不了差事,所以,也速还是按部就班率军来到通州。

不过,机警的也速丞相在小心翼翼沿白河进兵的同时,眼角一直在留意大都明军主力的动向,尤其是从山西方向开过来的部队,最近令人不安的消息越来越多,据闻:那个令人做梦都能被吓醒的常遇春也来到了大都前线,这更引起了也速的警觉!

也速丞相倒不十分惧怕与常遇春对决沙场,据闻这是一个动不动就自己挥刀上阵的悍将,这算什么军中主帅?真正的将帅之才应该像自己这般坐在帷幄之中决定战场胜负,会玩花活的敌人才最可怕,例如像上次的通州守将曹良臣……打住!怎么哪把壶不开寻思哪把壶?

常遇春在北平集结兵力的消息迅速被也速探知了个大概,这种马步三军外加大量辎重的军事集结是没有办法彻底保密的,但这也恰恰是常遇春所需要的:也速这次反映灵敏,迅速收缩兵力,一口气退到了自己的老家全宁,北平之危就此烟消云散。

这也难怪也速畏战,因为也速作为大元丞相,毕竟要为皇帝着想,拱卫元上都是也速的首要的任务,不过,全宁位于上都开平的东北方向,那常遇春若当真对皇上不怀好意,按常理推断是不应该绕到全宁来的——这不是舍近求远专走弓背么?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常遇春的北伐军竟然兵出松亭关(今喜峰口北十公里),看苗头还就是奔全宁而来!

但是,假若这次明军进犯目标是辽东的纳哈出呢?虽然这是也速求之不得的态势,也是一厢情愿的愿望,但由于全宁毗邻辽东,也难免会被殃及池鱼,因此,也速在退兵全宁时留下了一名骁将:大元国公江文清,命其率万骑固守锦川,屏障全宁。

解释一下锦川。

锦川其地在元、明史书中均无确切记载,许多文、史杂家都把元末的锦川之战与锦州混在了一起,称明军出关后首先进击锦州,其实均是没有细察锦州地理位置,锦州位于辽东沿海数百里之外,明军除非弄到大量今天的直升飞机,否则如何能到得了锦州?

也有文献把这个“锦川”解释为一条河流,其实,锦川应当是处在燕山北麓的一片屯军之所,绝对与几百里地之外的锦州没啥关系,常遇春没有必要东进大海边远征锦州,以步兵为主力的明军绝对不会绕到锦州去招惹拥兵二十万的元太尉纳哈出,朱元璋也不会允许常遇春去做这种傻事,后文自会解释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