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初战庆阳:张良臣的钓鱼行动(第2/4页)

七条枪,就是指良臣的这七位义子,因为他们惯用的马上兵器都是长枪,进而创出了这绝响的名头!

老谋深算的张思道一切都算计到了,恰恰没有算透王保保的狠劲儿:抵达宁夏之后,王保保大乐!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当场将张思道捆了个死猪相似,尤其令张思道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王保保对自己一行来了个连锅端,管什么金牌张、银牌李,论什么有无旧怨,一律逮捕!

其实也很简单:王保保既然对这“关中四将”之一动了手,焉能让其随行人走脱?到上都喊冤告御状?

消息传到庆阳,那张良臣还能甘做元廷的“良臣”么?因此,张良臣献城归降既合情又合理,不由得稳重老道的徐达信之不信。

但是,有句大家都听说过的俗语:打了一辈子雁,竟然被雁啄了眼!这种意外就在徐达这里出现了:张良臣压根就没有归顺大明的意思,正在抛出诱饵,布置一个圈套,等着逮一条大鱼向元廷报功!

在张良臣看来:兄长被执是张家与王保保的私怨,焉能因此而误“国家大事”?

张家一门既然做了汉奸,那么,“大义所在”就是要将汉奸进行到底,良臣么,蒙古人的良臣又怎么了?总比委屈在一个乞丐起家的和尚手里做“良臣”光彩!

庆阳城头,张良臣举目远望,得意洋洋的明军终于来了,唯一令张良臣遗憾的是:徐达没有亲来庆阳抚慰“三军”。

否则?嘿嘿!一条绝大的大鱼可就被活煮进了我的火锅也!

53

右丞薛显其人,我们前文已经提过,曾在太原战役中与傅友德各率五十名敢死队员联手冲击过王保保的一万前锋铁骑,稳住了明军差点崩溃的防线,也就是说,在战场厮杀方面,与傅友德相差不多。

朱元璋曾对其有过一句评语:“勇略冠军,可当一面。”——这句话的前半句充分说明了薛显上了战场之后的胆略与武艺;后半句就不是“超猛”这么简单了:“可当一面”,这是啥评价?是相当于三国张飞那种级别呀!粗中有细,大智若愚!

插句闲话:据史载,薛显有个与副将军常遇春类似的毛病:“擅杀”!

这里说的“擅杀”不是在战场上胡乱砍杀,是类似常遇春一次干掉三千战俘的那种荒唐嗜好,这对薛显的仕途进步产生了根本影响,据载:薛显在战后论功行赏之时,因此瑕疵“止封永城侯”。

可见,以“擅杀”闻名青史的朱元璋并不喜欢“擅杀”的将领,朱元璋“擅杀”的是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甚至是具有潜在威胁的人,从没有过朱元璋下令杀俘的不光彩记录。

书归正传:薛显今天面临的不是普通的战场,严格说是张良臣精心挖好的大陷阱,这对于被皇帝认为“可当一面”的薛显是个巨大考验!

张良臣的策划简单实用:等趾高气扬的明军来到庆阳之后,自己率文武将官毕恭毕敬将其迎进城内,接着便是豪华的接风宴,对明军的下级将士当然也要烈酒、大肉犒赏,等这些人吃饱喝足之后,必然会入住自己给他们安排的“军营”,主将则要入住“五星级总统套房”那种档次的驿馆,其实这都是“豪华装修”过的监牢,一夜之间所有“贵宾”便成了真正的囚徒!

再往后?这些人也就成了绝好“人质”,那时的徐达?甚至南京的朱和尚——嘿嘿!估计烧香都找不到庙门!

此计划倘若实现,按照常理推断:没有任何前敌元帅甚至皇帝敢于公开舍弃自己这么多的部属,如此绝情谁还为你们卖命?估计不缺粮草的庆阳之后的粮草就要由明军负责按时供应了。

那时还用发愁庆阳城能坚守多长时间吗?

最大的可能就是双方进行不大公平的谈判,双方最后签字画押一个“不平等条约”,让自己得以裂土独立封王!那时啥光景?甚至自己由“王爷”再进一大步的可能都有!

那句真言老话怎么说来着?哦——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张良臣的美好梦境开始逐步变为现实:庆阳城外,薛显率五千铁骑来到庆阳城下,军容整洁,人雄马壮!

陪同而来的还有这次和平行动的原始接触人指挥张焕;元军方面当然也有张良臣的使者知院李克仁与葛八。——看来徐达对张良臣的归顺没有丝毫怀疑:连一名人质也没留在自己中军。

张良臣的计划顺利实施:庆阳和平解放的仪式进行得热烈隆重而又庄严肃穆!

庆阳主将张良臣亲自出迎城外,表现得诚惶诚恐,率所有部属匍伏道左,态度甚是卑下,讲话充满自责,令人感觉到一派悔恨自己觉悟太迟的声调。

首先遥祝远在南京的天生圣主朱皇帝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再祝因为公务繁忙而没能一睹尊容的徐大将军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