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伐初战:摧枯拉朽下山东(第3/4页)

徐达任命指挥陈胜驻守济南,降将郦毅驻守邹平,指挥张孟驻守章丘,唐英驻守蒲台。徐达本人则自济南回到益都,挥师东进,进取登、莱诸州县。

战局极为单板无趣:元登州守将董车,莱州守将安然也是不战归降,这种仗再打下去就没啥意思了!于是,徐达便留下参政傅友德攻取莱阳以及胶东半岛北部诸城,自己率主力大军开始准备实施朱元璋的北伐第二步方略。

就此,山东境内黄河以南的广大地盘已完全为明军所控制,这么个重要地区,大都门户,徐达的北伐大军竟然有了英雄来到了“无用武之地”的感觉,那些闻名天下的蒙古铁骑就这么不经打?

就在北伐大军旅游观光一般收复山东之际,应天的朱元璋趁大军胜利之威,在政治上来了个大举措:宣布汉人的中央政权在应天建立,国号“大明”,这是中原汉人在相隔将近百年之后重新建立的政权!可以想象到:这对正在前方作战的大明将士是个绝大的精神鼓舞。

18

插句闲话:大明的首任皇帝自然是朱元璋了,但是,据载老朱还是羞答答谦让了接连三次,说了些“本人无德无能,怎配担此重任?”之类的客气话。——这是中国古代人做皇帝的惯例,那意思就是:哥们儿并不想做皇帝,是大伙硬逼着在下干的呀!众人之心即天意,咱这个皇帝是老天授予,你看,想不干都推辞不掉!

没啥法子呀?那就“勉强”顺从众议吧。

可是,坐在了皇帝宝座上的朱元璋并没有被后方的政治、前方的军事,甚至还有西南四川云南前线的一切胜利冲昏头脑,反而冷静的替北伐主帅徐达考虑起了归降的元朝官员的安置问题。——在朱元璋看来,政策与策略是帝国的生命,是关乎大明能否健康生存的大问题!

朱元璋派遣天使来到北伐大军军营,向北伐主将徐达、副将常遇春传达皇帝的意见:“大军现在已经顺利拿下了山东,听说山东各郡县元廷降官降将甚多,两位将军皆若这样把他们留在军中令我很担心!不管是白天对敌作战还是夜间遇到敌袭,一旦有变就难说生出啥事儿来,这样处置绝非我军之利。

这些人初次归附于我是屈于势力,我们并未得其心附,不如都送来应天,与我大明官吏杂居相处,等逐日亲近相互了解了,然后再视才使用,方可有利无患,像济宁、东平这些主动归顺的将士家属也一并送来,我将尽量厚待。”

朱元璋此举很是了不起!这对日后摧毁元朝残存的民心、军心将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但这些,就是在军事上,朱元璋也更加谨慎:召回了刚刚打垮了元廷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的汤和,命汤和回到明州专门督造舟船,利用大运河漕运保证北征大军粮饷;又派都督同知康茂才率领援军一部开到了济南,从实力上继续加强了节节胜利的北伐大军!

朱元璋的谨慎是有道理的,时隔不久,事实便验证了新任皇帝没有在后方瞎指挥、白操心。

北伐大军在进逼乐安城时,驻守乐安的元将俞胜也是“学习邻居好榜样”,主动上门纳款表示归顺新建立的大明朝,徐达当然对其礼遇有加,再三安抚之后送俞胜回了乐安。

谁知过于客气了,这给俞胜传达了错误信息:这明军主帅就这么实在?——在大多情况下,“实在”就是“愚笨”的另一种说法——所以俞胜认为这些人成不了大事,自己的主动归降看来有些欠考虑!不要紧,不就是损失点钱财吗?身外之物,别放在心上。

于是重新整军备战,转脸又成了大元帝国的忠勇守将!

徐达碰到了类似沂州的状况:降而复叛!

这还了得?这种风气若传染开来,那么明军打下的地方也就只是名义上的,日后不管大军北伐还是西进,后方都会成了悬在脊梁上的无数利剑!

对付这种现象唯有两个字:惩罚!

于是徐达杀鸡祭出了牛刀:亲率大军强攻乐安。

俞胜之所以放心再归元廷,主要是还有点心理依仗:距乐安五里处有一土河,这应该是阻击明军的一道天然屏障吧,只要徐达的部队在土河稍有耽搁,乐安守军也就有了曾经顽强抵抗的“事实”,那时就是弃城远走也就不会被朝廷责怪了。

谁知徐达根本没把什么土河放在眼里,传令大军:填了它!

一道土河的确算不上什么天堑,大明士兵们也无需当做多大土方工程,大军一边进兵一边挖坝填河,铺天盖地一般涌向了乐安城,俞胜一看大局不妙,再回头表示觉悟也“不好意思”了,走人吧!

俞胜实施了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撇下了郎中张仲毅带领着部队留在了乐安,张仲毅还能替远遁的主将困守孤城么?于是立即开城出降,乐安还是依旧归属了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