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伐序幕:傅友德的徐州保卫战(第2/6页)

结果这“变钞”政策变得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元顺帝成功地使蒙古帝国的经济崩溃先于帝国总崩溃!

元顺帝倒也不是仅只有暴行,也还做些“善事”,例如“开河”。

黄河决口了,老百姓房屋倒塌,农田被淹没,水灾后是旱灾,旱灾后是瘟疫,灾民达五百万之巨,出现了百姓相食的惨状。这时的元顺帝便开始修治黄河了,这利国利民的好事到了元顺帝这里就立时变得善恶难分了: “发民十五万、兵二万”,百姓出力,军队也出力,百姓出力筑堤开河,军队出力鞭打劳工,致使修河民工待遇不如囚犯,口粮常常被扣,一时天怒人怨,民工们竟然从河底挖出了独眼石人,上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

事实上,元顺帝的“开河”工程成了点燃中原遍地火药的导火索。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军大起义就是爆发于“开河”河工之中。

据史载:公元1333年,京畿大雨,饥民达四十万;1334年,江浙地区水旱疾疫并发,饥民多至五十九万;1358年,京师大水、蝗灾并发,疾病流行,饿、病致死的贫民遍地皆是,京师十一座城门外,到处挖掘了大坑掩埋尸体,一坑掩埋竟至数万具之多。

与此同时期,元顺帝却亲自动脑又动手设计制造了一条长一百二十尺,宽二十尺的巨型豪华龙舟,搂着嫔妃、宫女登舟去内湖嬉游饮宴;又去天宫高阁处筑豪华舞台一座,日以继夜,观赏舞蹈,真个是:充耳不闻民间苦,到处莺歌燕舞乐!

其时的元顺帝坐镇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面对的是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即将杀来的大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首次南北二京进行对决,在之后的六百年中,这种对决还要重现多次。

那么,这个不屑备战的大元统帅部是不是觉得备战也是无用呢?

也不是如此,只是因为此刻真正有战斗力的蒙古铁骑并不在蒙古皇帝掌握中,如何打仗的事儿皇帝说了不算。

在谁手里?分散的很:驻守在河南一带的元梁王阿鲁温,驻守在山东一代的脱因帖木儿、貊高、完哲,驻守在关中甘陕一带的元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思齐等等,而真正能对朱元璋产生威胁的蒙古部队唯有一支:元朝的左丞相,河南王,总统天下兵马的扩廓帖木儿。

扩廓帖木儿,汉蒙混血儿、父亲乃河南沈丘一王姓汉人,母亲却是蒙古勇将(明史载为色目人后裔)察罕帖木儿的姐姐,这点《明史》中有明确记载。不过,除了明史中的:“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这段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旁证。

令老孙疑惑的是:整个元朝蒙汉禁止通婚,这个王姓汉人是如何娶得一个蒙古靓妞做老婆的?就算是与色目人结亲也是匪夷所思,因为,那时察罕帖木儿的家庭出身乃王公贵族,其老爸即是汝阳王阿鲁温(梁王爵位是后来升迁的)。

但不管怎么说,“王保保”这个汉人名字也是载入正史的,以下我们也就正式启用“王保保”这个容易记住的名字吧。

此人,是朱元璋以及他麾下部队今后数年中的主要对手。

事实上朱元璋对待这次北伐还是颇有顾虑的,这主要是因为这位王保保的舅舅养父察罕帖木儿,此人曾指挥蒙古铁骑连续摧毁刘福通号称百万的红巾大军,于蒙古帝国差点提前垮台之即力挽狂澜,几乎恢复了蒙古人在中原的一半版图,若不是一个意外中的意外,朱元璋能否进行这次北伐都是难说的事儿,甚至被蒙古人南征也有可能!

朱元璋首次北伐时,劲敌察罕帖木儿已经死于一次暗杀,但据说其养子王保保尽得养父真传,战场凶悍狡诈不亚自己的娘舅兼养父,朱元璋不得不谨慎进兵。

此刻的王保保何在?说来令人啼笑皆非:正被大元皇帝下旨撤销一切职务,并明令被大元各方将领征讨!——不过,也就是一道不大管用的圣旨而已,军事实力远超其他蒙古将军的王保保还是安逸的很,除了王保保的冤家对头以李思齐为首的“关中四将”,其他蒙古将领们没有人会认真征讨这位蒙古军事统帅。

9

说到朱元璋首次北伐时的政治举措,最有代表性的莫过其颁布的《奉天讨虏北伐檄文》,文中不懈余力宣称自己乃上天圣人,是专门为实施“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历史使命降世而来。

稍令后人奇怪的是:文中对“非华夏族类”的“胡虏”的谴责泛泛几句带过,大量篇幅宣传天命不可违,“胡虏无百年之运”,到了滚蛋的时候了!

甚至还夸赞元初“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只是到了后来,“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才使天下不可收拾,而且主要的罪责是生活作风以及人伦道德问题:“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元弟收兄妻,子征父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