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2)(第3/4页)

得到齐湣王的召唤,韩、赵、魏三国举双手赞同跟随齐湣王攻秦,傻子都会算这笔账,跟随身强力壮的老大一起去攻打另一位身强力壮老大,肯定比同时受两位老大的欺凌要合算的多。况且秦国如果遭受重大打击,综合国力肯定会倒退,此消彼长等于给了他们更大的生存空间!

作为挑拨离间秦、齐两国关系计划的发起者和实施者,燕国更是有着攻秦的理由和需求,当然也支持齐国攻秦。齐国胜利的话,作为战胜国燕国肯定能分一杯羹;如果秦国有能力展开反击,齐国倒霉了,燕国和秦国的领土并不接壤,根本不用担心秦国的报复,参加这样的军事行动,燕国怎能会不同意呢?

然而由于是利益的结合体,这场联合行动刚开始,各国就都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五国联军和秦军耗了一段时间后,进攻的、观望的、拖后腿的都出现了,步调难以统一,当然不会有什么成效。韩、赵、魏最终也头脑清醒了,长期下去,利益是没有的,得罪秦国是一定的,五国联盟开始同床异梦的生涯。

还是赵国领导最机灵,看到五国联军失败的必然性,首先派了部长以上级别的高官,跟秦国首脑进行了秘密会晤,会谈中赵国讲述了秦、赵两国的传统友谊,说明了这次联合攻秦赵国的无辜,强调了齐国的威胁是这次糊涂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了表示诚意,赵国愿意在五国联军中作秦国的内应,配合秦军的反侵略军事行动。

面对赵国在对抗中向秦国示好,国际社会颇有微词,都认为赵国的行为是投降主义。其实为了保证赵国的利益,赵国只有挑拨秦、齐之间的矛盾,逼迫齐国认真攻打秦国,毕竟赵国长平之战后军事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想再和秦国搞军事对抗只能借助他国的力量了。

其他国家听说赵国和秦国亲密接触之后,一边谴责赵国的不仗义,一边效仿赵国,去跟秦国进行了接洽这样的歪风邪气,彻底瓦解了五国联军的战斗意志。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国都认为再打着攻秦的幌子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还不如早点回家。五国联军正式解散,齐国也在这次攻秦中和各国都结下了怨恨。

五国联合攻秦的闹剧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联合攻秦并没有对秦国带来实际的伤害,但秦昭襄王仍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一直对齐湣王组织五国联军的举动怀恨在心。公元前284年,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在秦昭襄王诚恳的威逼利诱之下,秦国出面组织秦、韩、魏、燕、赵、楚六国联军,正式向齐国开战。

六国联军伐齐之前,秦国军事委员会做出了详细的战前分析,秦国总结了上次齐国伐秦失败的原因,最终认定是齐国的信心不够坚定,才最终导致联军离心离德。秦昭襄王吸取了齐国失败的教训,主动放弃了六国联军的主导权,通过暗箱操作,推举燕国的大将乐毅为联军总司令,表明秦国攻齐的坚定态度。

在六国联军伐齐战前总动员会上,秦昭襄王作为德高望重的领导,代表各国诸侯王讲了话,在表明秦国在此战中的决心之余,引用上次联军攻秦的失败战例,侧面警告各国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否则事后秦国会给他点颜色看看。秦昭襄王高水平的演讲使各国免除了后顾之忧,都齐声表示愿意甩开膀子跟着秦国干。

这次秦国组织的六国联军完全是明星阵容,军中将星如云,燕国的乐毅、赵国的廉颇、秦国的白起,这些将领的加盟可以说是代表了战国时期的最豪华组合。反观齐国,长年征战令将士非常厌倦战争,国内经济疲软,综合国力不断下降,外汇储备空虚,外交更是一塌糊涂。因此这场战争没开始就已经决定胜负了。

六国联军雄赳赳、气昂昂,挥师东进伐齐,正如战前指挥部的预料,齐军在济水对六国联军进行了疯狂的阻截。这也难怪,齐国处在东部的平原地带,明知道兵法中据险而守的道理,可是国内无大山大川之险可以阻隔敌人,只有济水还勉强算得上有险可依,因此齐国在此集结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兵力,誓死坚守最后的防线。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人心相背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齐军本来就对战争有反感,这次为了保卫家园,有心抗敌,但是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六国联军全体将士士气高涨,在乐毅将军的率领下,强攻济水。名将的军事才能就是不一般,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济水西岸防守的齐国部队全军覆没。

由于齐国在济水之战中投入了绝大部分的兵力,战败后齐国军事实力几乎消耗殆尽,很难再对六国构成威胁了。然而韩、魏出于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打起了退堂鼓。秦、楚两国也想保存齐国的实力牵制其他几个小国,于是六国就地分赃,撤兵回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