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安五年:有雪(第2/8页)

“咳,还不是因为老臣德薄嘛……”

屋子里的气氛因为这一段小小的对话变得轻松了些。荀彧对贾诩视若无睹,默默地在一旁把经书卷好。这名曹公的心腹大患出现在司空府内,他却丝毫没显出意外。

刘协把视线重新转到张绣身上,他发现这位将军双唇用力抿住,紧张程度不逊于自己:“张将军,你刚才说许下有叛臣作乱?不知是何人?”张绣抬起头,直视着大汉天子,说出打了许久的腹稿:“车骑将军董承、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将军王服等密谋造反,臣等受皇命平叛,已枭其首脑,余党俱散。”

张绣的声音还未在屋中消失,刘协已霍然起身,“当啷”一声,一柄如意钩被碰到地上,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万顷巨浪在这位汉天子的心中呼啸而起。

董承败了?

他当初怀揣着哥哥的衣带诏,在自己面前是何等自信,何等意气风发。可这尊汉室最后的中流砥柱,居然就这么在许都城内轰然倾坍,甚至没溅起一丝水波。他可是汉室最后的希望啊,怎么能如此简简单单地覆亡呢?

张绣开始叙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可刘协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他的脑子一片混乱,根本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他高高站起来,忽然觉得头晕目眩,双手却找不到任何支撑,眼前的这些人一瞬间都变成了虚渺的叠影。董承既败,汉室再无一丝力量,留下一个白身天子又有何用!

在巨大的失落旋涡中挣扎了片刻,刘协脑内忽然飘来一丝清明。等一下,这个张绣,不是曹操的仇人么?为何是他进军许都平叛?

想到这里,刘协瞪大了眼睛,用疑惑而炽热的目光盯着张绣。张绣被他盯得有些不自在,又不敢说什么,只得恭敬地垂下头,避免四目相接。刘协盯着他看了一阵,轻轻摇摇头,目光从张绣身上移到了贾诩身上。这一次凝视的时间更长,贾诩从容地迎了上去,锐利如刀的目光从这老人身畔滑过,像是弓矢划过光滑的礁石。

“是你?”刘协低声问道,似乎在确认什么。贾诩笑道:“张将军顺应天时,赴许勤王。此次平叛,可以说是居功阙伟。”

“果然是你!”这一次刘协是大声吼出来的,他踏前一步,伸出指头,顶住了贾诩的脑门。

这是个极端侮辱的手势,天子之怒源源不断地顺着手指向贾诩倾泻而去,仿佛要把他彻底烧毁。这只卑劣的老狐狸,又玩起了他在长安的那些卑鄙手腕!汉室已经被他深深地伤害过了一次,这一次居然又是他亲手扼断了汉室最后一缕气息!

是可忍,孰不可忍!

贾诩瘦小的身体看似摇摇欲坠,却始终没被这一指戳倒。他居然还沾沾自喜道:“正是老臣向张君侯说了宜从三条,这才定下降汉不降袁之策。”他句句都扣着汉室二字,听在刘协耳里全是嘲讽与恶意。

“为什么!你告诉朕,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刘协有些失控地大喊道。贾诩抬了抬眉毛,露出惊异的表情:“自然是为了陛下。”

如果现在腰间有一把剑,盛怒已极的刘协一定会拔出来砍在这老狐狸的脖颈上。可惜他没有剑,于是能做的只有一件事。

噗!一口痰飞出天子之口,落在了贾诩的胸襟之上。

屋子里突然变得无比安静,纵观整个汉代历史,恐怕也找不出这般有失朝仪的前例了。贾诩缓缓抬起右手袍袖,擦了擦喷溅到自己身上的龙涎,促狭地撇了荀彧一眼。

荀彧知道他的心思,轻轻叹了口气,起身牵住刘协的衣袖,沉声道:“陛下,叛乱既平,理当尽早宣谕百官,以定民心。论功行赏之事,可迟后再议。”一句话避重就轻,揭过了刚才那一场荒唐的局面。愤怒的刘协想甩开荀彧,自己的手却忽然被另外一双温软的手握住了,是伏寿。伏寿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摩挲着他的手,不让他再继续逼近贾诩。

在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天子的真实想法和立场,讽刺的是,每个人都不希望天子真的说出来。无论天子对董承之乱的态度表现得多明显,都没关系,但一旦宣之于口,性质便截然不同了。有时候这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却承载着难以言说的微妙。

刘协也知道,倘若自己公开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只怕立刻会被逼宫,可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短短数日的天子时光,他心情极度压抑,已经受够了忍辱负重。他低下头去,希望在伏寿那里寻求一点点支持,这间屋子里只有她才能体察和分享自己这种失望。

可他发现,她的眼神里有劝慰,有担忧,却没有大计失败后的挫折感与失落。带着惶惑与疑虑,刘协惶然地回到龙椅上,有些失魂落魄,仿佛一个鼓起的牛皮口袋被骤然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