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骚动改变命运(第7/8页)

说这话的人,名唤淳于长,王政君姐姐的儿子。淳于长年少的时候,就凭借王政君的关系,入宫当了黄门郎。但是,黄门郎那位置都快被他磨光了,还是没见升官。

怎么会这样呢?淳于长后来想想,悟出了一条门道。想升官,就得拍马屁。要拍,当然要找适合的人。于是他便锁定了王凤。

王凤生病的时候,淳于长便主动来照顾王凤起居。早晚左右不离,端茶倒尿盆,脏活累活,全都无怨无悔地包了。

所谓天道酬勤,王凤终于被感动了。临死之前,他专门对太后和刘骜交待说,淳于长这小伙子不错,要好好培养。刘骜很够意思,不久就将淳于长调到自己身边工作,挂名侍中。

自汉朝开国以来,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自己宠信的小人。在这里我就不一一数了。远的不说,说近点的,当然就是石显。刘奭太忙,又想挤出时间玩音乐,于是就偷懒找了石显当枪手,替他批阅公文。批到最后,汉朝上下都没人怕皇帝,反而怕替皇帝批公文的这个石显。

淳于长算是石显之后在皇帝身边崛起的后起之秀。据我粗略统计,得出一条死规律:这些所谓的皇帝宠幸,最后大多数下场都很惨。他们不是死在老皇帝手上,就是死在新皇帝手上。

然而现在淳于长还活着,死离他还远着哪!他还有很多生意没做,还有好多钱等着他去赚哪!

淳于长在官场里跑动,但他的思路全是生意经。生意这行当,你没有资本,就得有脑子,没有脑子,至少也得有点社会关系。如果都没有,那你就只能看着别人数钱,自己站着干流泪了。

按以上各条来看,淳于长长年在宫中跑动,还是有点资本的;成功获取王凤欢心,说明脑袋还是够用的;王太后是他的姨妈,这笔社会资源,那是谁都比不上的。

淳于长仿佛看到,前途肯定是光明的,道路未必是坎坷的。想象很完美,现实很残酷。很快的,淳于长就知道,气可以乱放,牛不可以乱吹。

刘骜同意淳于长接单,替他去攻关。然而,淳于跑上跑下,磨得嘴皮都起泡了,王太后还是那句话:“想让我承认赵皇后?做梦去吧!”

老家伙像是动真格了,刘骜好生郁闷。

这时,淳于长自信地对刘骜笑道:“不急,一口吃不成胖子。王太后是根老骨头,必须得慢慢熬,慢慢啃。终有一天,会被啃下来的。”

又不是小孩子,还哄得这么好听干嘛!刘骜真的很无语。

淳于长继续张着盲目乐观的嘴说道:“王太后不是说赵婕好配不上陛下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刘骜半信半疑地看着,问道:“真有办法?”

当然有办法,没有两把刷子,怎么敢接这么大的活儿?淳于长又笑道:“王太后说赵婕妤出身卑微,陛下马上封赵婕好老父为侯,享受爵位待遇,看她还有什么好说的。你说,这个算不算好办法?”

对哦!如果封赵飞燕老爹为侯爵,那不是好说话了吗?淳于长的话像春风,将刘骜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

汉朝开国时,刘邦曾经定下一条规矩:没有战功者,不得封侯。事实上,这是一句废话。他死后,几乎没人认真履行过那条规矩。

相反,在封侯方面,汉朝皇帝一个比一个乱来。而乱来的集大成者,当属刘骜。刘骜创造了让王氏外戚一日封五侯的奇迹,所以,要封赵飞燕父亲为侯爵,在技术上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公元前16年,四月十五日。刘骜封赵飞燕老爹当成阳侯。

封完以后,刘骜心里爽了一半。这下子,大事总算成功一半了吧!就在这时,刘骜收到一封奏书。

然而他还没看完,就开始骂人了,什么人啊!成心来搅我的局,坏我的好事。有关部门,赶快来人,帮我去把他拿下。

刘骜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原来,有人指名道姓的骂赵飞燕不是东西了。不是东西,还能在后宫活蹦乱跳,那肯定就是妖精了。既然是妖精,那就该骂了。

古往今来,所谓能成大事者,都是做常人所不敢做之事,发常人所不敢发之声。此般神奇人物,我们常称他是敢吃螃蟹的人。刘骜没想到,敢吃他这只超级螃蟹的人,却来自于刘氏宗室。

此人名唤刘辅,汉景帝刘启子刘德的后裔,时为谏大夫。这骂书不长,却字字刺眼,大开刘骜的眼界。意思大约如下:

陛下到现在还没生出儿子,老天都要愤怒了。您竟然不知悔改,不挑个贤惠女人做皇后,竟然整天跟那个姓赵的卑贱女人打得火热、缠绵无度,还想扶正。你不懂得羞耻,全国人民都替你脸红了。

更牛的是,结尾还加了一句:汉朝政府都没一个人敢出来说话,我非常痛心,只好冒死出来出这个风头。